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①
巴山楚水凄涼地②,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③,到鄉翻似爛柯人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注釋】
①劉禹錫(772—842),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部分詩作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思想,其學習民歌寫成的《竹枝詞》等詩具有新鮮活潑、健康開朗的顯著特色,情調上獨具一格。語言簡樸生動,情致纏綿,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六首)、《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詩結有《劉賓客集》。
②巴山楚水:泛指貶地。劉禹錫因積極參加順宗朝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而遭受迫害。先被貶到朗州,再貶連州,調夔州、和州,未離謫籍。朗州在戰國時是楚地,夔州在秦、漢時屬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故言“巴山蜀水”。
③“懷舊”句:此句用典故表達了詩人對王叔文等受害友人的深深懷念之情。聞笛賦: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舊賦》。向秀的好友為司馬氏所殺,向秀經過兩人舊居時,聽到鄰人吹笛子,其聲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嘆,寫了《思舊賦》表示對故友的懷念。
④“到鄉”句:亦用典故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世變遷的感嘆。爛柯人:據《述異記》所載,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二童子對弈,他觀棋至終局,發現手中的“柯”(斧頭的木柄)已經朽爛了。王質下山回村,才知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死盡了。
【詩本事】
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淮南節度使王潘設宴招待劉禹錫、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以詩相贈,題為《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這首酬答詩,著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
【賞評】
古代文人的詩情與酒常有不解之緣,清風明月,夕陽樓頭,好友美酒,酒酣耳熱之際常賦詩贈答,將人生幾許失意不平之事盡付諸詩中,以獲得心靈暫時的慰藉。
從未曾細數過流年的痕跡,只知道高高的巴山黃了又綠、綠了又黃,只知道夜夜都聽到楚水向前流動的嗚咽聲,未料想自己竟在這樣的凄涼之地被棄置二十三年!二十三年,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昔日的友人沒有了,只能徒然地拾起記憶的碎片深深懷念。二十三年帶走了曾經的鄉鄰,只有故鄉那一湖春水空搖碧綠。二十三年中,沉舟側畔有百舸爭流、千帆競進,病樹前頭見枯枝新發、萬木皆春。今日相聚,能聽到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借這杯薄酒聊長精神吧。詩人將無限的憤激之情凝結成一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由于此句既寄寓了詩人的身世不平之感,又包含了自然界萬事萬物新陳代謝之哲理,寓意高遠,歷來為人所稱道激賞。
【詩評選輯】
①清·趙執信《談龍錄》:稱此為“有道之言也”。
②清·沈德潛《唐詩別裁》:“沉舟”二語,見人事不齊,造化亦無如之何!悟得此旨,終身無不平之心矣。
③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夢得此詩,雖秋士多悲,而悟徹菀枯。能知此旨,終身無不平之鳴矣。
上一篇:《送靈澈上人》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酬張少府》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