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別離
李 白①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②,
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③?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④,雷憑憑兮欲吼怒⑤。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云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⑥?帝子泣兮綠云間⑦,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⑧。【注釋】
①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彰隆縣(今四川江油)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積極浪漫精神的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與杜甫并稱“李杜”,又稱“詩仙”。
②皇英:娥皇、女英。她們嫁給舜。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
③“海水”二句:倒裝語法,是說生死之別永無見期,其痛苦像海水一樣無窮無盡。
④皇穹:天。
⑤憑憑:擬聲詞,狀雷聲。
⑥重瞳: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
⑦帝子:娥皇、女英二位。綠云:指叢竹。
⑧竹上之淚:《述異記》載,舜南征,死于蒼梧之野,娥皇、女英相與而哭,淚下粘竹,竹上遂有斑紋。
【詩本事】
《遠別離》是樂府“別離”十九曲之一,多以悲傷別離之事為內容。此詩收入唐人殷璠選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選詩止于天寶十二載(753),故其寫作自當在天寶十二載之前。據《通鑒》天寶三載(744)所載:玄宗對高力士說,他覺得天下太平無事,想高居無為,把國家政事委托給李林甫去辦。高力士勸阻說,天下大權不可以讓別人代掌,否則,別人有了權就難以控制了。玄宗不聽勸告,寵信權臣李林甫和藩鎮安祿山,把天寶后期的政治弄得十分黑暗腐敗。李白此篇通過堯女娥皇、女英及堯幽囚、舜野死的傳說,以迷離惝恍之筆表現了詩人對當時權奸得勢、政治混亂的深深憂慮。此詩深受楚辭影響,意境深邃,感情強烈,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賞評】
傳說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后來,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也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她們常常佇立于湘江之畔,看流不盡的江水,望霧氣迷蒙的浩渺的洞庭湖。這浩浩湯湯的江水訴說著千年無盡的悲傷,似乎瀟湘二妃的嘆息幽幽而來,嘆息長別離之苦。忽而,天氣驟變,太陽慘淡無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似在呼喚著風雨。此刻,我又能說什么,即使說了又有什么用呢?皇天不能照察我的忠心,那殷殷的雷聲又密又響,似乎在對我發怒。顯然詩人是以洞庭風雨來暗喻自身的遭遇。奸邪當道,國運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像龍變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像鼠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不要以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褻瀆人們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說啊。九嶷山的九座山峰連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何處是他的孤墳呢?蒼梧山連綿不絕,云霧茫茫,娥皇、女英二位帝子遠望不知其所,只有在綠云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遠逝,去而無應。二妃灑在斑竹上的淚水就像蒼梧山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不會有涸絕之時一樣永遠沒有止期。
這首詩以瑰麗而凄婉的神話為題材,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體現了李白的詩風。
【詩評選輯】
①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一八:太白《蜀道難》、《天姥吟》,雖極漫衍縱橫,然終不如《遠別離》之含蓄深永,且其詞斷而復續,亂而實整,尤合騷體。
②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通篇樂府,一字不入古詩,如一匹蜀錦,中間固不容一尺吳練。工部譏時語開口便見,供奉不然。……工部緩,供奉深。
③當代·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轉引范梈說:此篇最有楚人風。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而辭意反復行于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嘆,而有遺音。
上一篇:《過香積寺》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送楊山人歸嵩山》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