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王昌齡①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
時余采菖蒲,忽見嵩之陽。稽首求丹經②,乃出懷中方。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③。嗟余無道骨,發我入太行。【注釋】
①王昌齡:見《宿裴氏山莊》。
②稽首:出家人所行的常禮,一般在見面時用。
③嵇康(223—262或者224—263),字叔夜,本姓奚,譙郡铚(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性格桀驁不馴,憤世嫉俗,因蔑視司馬昭而招致殺身之禍。
【詩本事】
青年時代的王昌齡曾西行游歷,后又入嵩山隱居學道。這首詩大約作于這一時期。
【賞評】
詩的開篇即直言自己對有道高人騎鹿云游、采藥煉丹瀟灑生活的欽慕:“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既而感到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于是即刻身體力行:“稽首求丹經”,也欲如“發短耳何長”的仙人一樣云游四方。被其至誠所感,道人“乃出懷中方”,然而遺憾的是,詩人披讀再三,仍然“了不悟”。原來是自己愚拙不慧、凡根未凈,因而迫切希望高士們能指點迷津,幫助自己掙脫塵俗的羈束,以實現夙愿。全詩巧妙地通過遇仙、求經、未悟、歸問等形象的描寫于字里行間表達了對生命的永恒與愉悅、對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上一篇:《小松》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山中》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