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元璋
雪壓竹枝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紅日起,依舊與天齊。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1368年建都南京,定國號為明,同年推翻元代統治,攻克大都(今北京),以后逐步統一全國。
這首詠竹詩,描寫的特定對象是雪竹,因此處處扣住“雪”著筆落墨。詩人的雪竹的視覺形象,贊揚了不畏挫折,奮發進取的精神。詩的一、二句形容積雪之重,可讓人們想象到飛雪之猛,因此竹枝不勝雪壓,呈低垂之態。“低下欲沾泥”,這說明竹枝被雪壓得已到了最慘重的程度。詩人的眼中,沒有“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的美感,而只有遭受災難的竹情。雖然竹枝被壓,但未被折斷,表現了生命力的頑強。三、四句詩一轉“雪壓竹枝”的景狀而為雪消竹挺的畫面,與前兩句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一朝紅日起,依舊與天齊”,待到太陽升起之日,正是大雪融化之時,青竹重又直聳云天。青竹在危及斷裂的“欲沾泥”的當兒,未有折破之聲,主要是它骨勁質堅,所以才能等到復“與天齊”的一天。這是屬于主觀方面的原因。另外,雪遇紅日即成流水,青竹畢竟會還其本來的姿態。這是屬于客觀方面的條件。無論是竹枝“欲沾泥”的重度,還是它“與天齊”的拔直,都是夸張的說法,意在強調雪壓愈甚,抗雪愈烈,兩個極限,包含著發人深思的哲學道理。
很明顯,詩人是將“雪壓竹枝”而喻惡勢力的猖狂。盼著“一朝紅日起”給予人們的是一種抗之必勝的信念。在主觀上堅強不屈,在客觀上又提供了堅定信念的依據,那任何困難和挫折只不過是短暫的現象,因此“低下欲沾泥”難以久長,“依舊與天齊”終會到來。
上一篇:《隗君·[唐]陳子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雪車(節選)·[唐]劉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