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覯
境入東南處處青,不因辭客不傳名。
屈平豈要江山助,卻是江山遇屈平。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江西南城縣)人。仁宗皇祐初,因范仲淹推薦,任太學助教,后升直講,終太學說書。詩的內容和語言時有新境,往往獨具一格。
這首詩提出了創作和生活的辯證關系。它啟示人們去認識這樣的真理:只有站在生活的高處,才會有開闊的創作眼光,寫出美好的作品。
“境入東南處處青,不因辭客不傳名”,這兩句詩意指在我國東南江、浙一帶境內,到處可見到幽美的勝景,不是因為有善作詩文的人,這塊地方的名聲是傳不出去的。騷人墨客吟詩作賦,抒發對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賴于客觀世界提供了創作的生活素材,這說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屈平豈要江山助,卻是江山遇屈平”,如果說上兩句詩是強調沒有生活就沒有創作之源的話,那么這兩句詩就是指雖有生活但沒有才華的作者也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屈平,即屈原,戰國時偉大的愛國詩人。劉勰《文心雕龍·物色》:“屈平所以能洞鑒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認為屈原能寫出好作品,是得到“江山之助”。李覯反其意而用之,說屈原之所以能有好作品出現,并不在于僅僅有他要表現的客觀世界,而在于這樣的客觀世界遇上了能寫出好作品為江山增色的屈原。同樣的客觀世界,給不同的作者表現,其作品質量的高低也是不同的。
屈原立足思想的高巔,俯視社會生活,以愛國主義精神作為詩魂,寫出了千古留芳的作品。他的目光深遠,筆下情潮奔涌,使作品成了時代的雷鳴。這里,我們可從中獲得“高”與“遠”的哲理感悟。
上一篇:《道傍木·[唐]唐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遣懷·[唐]杜荀鶴》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