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九齡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李九齡,洛陽人,唐末進士。入宋,登乾德二年進士第三人。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人用歷史事實,闡述了治國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得失,說明人才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安危,很富有哲理啟示。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這兩句詩揭示了“治國”與“任人”的道理。自有國家以來,興隆昌盛,就因為得到賢人。有了賢人,必見其效,國家政權的穩固,賴于賢人的輔佐,他們好比國家的棟梁,撐起了江山的大廈。這些人的才智在治理國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反之,誤用了庸人,失去了賢人,國力勢必衰弱。由此可知,國之興衰安危,并非什么歷史的循環往復。李商隱在《行次西效作一百韻》一詩中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又聞理與亂,系人不在天”,意思是說,國家的安定與混亂,在于人的治理而不在于天。這是重視人才的進步意識。
為了證實上述兩句詩述理的正確,詩人便以史鑒今:“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武侯,即諸葛亮,劉禪繼位,封為武鄉侯。周瑜,字公瑾,孫權部將。這兩個人在蜀吳聯合抗魏上充分顯示了才智的超群蓋世,大破曹操于赤壁,就是有名的歷史故事。可是待到諸葛亮歿落,周瑜作古后,蜀吳兩國或滅或降,其理從中正自可明見:賢才的至關重要,得賢與失賢就會使國家的面貌大不一樣。杜甫深知這一點,在《蜀相》一詩中贊揚了諸葛亮過人的才德和他盡心盡力為劉備父子效力的精神:“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三顧茅廬頻頻請他籌劃天下大計,兩朝老臣為開國濟世嘔盡心血,一個國家如果更多地出現諸葛亮式的時賢,何愁不能治國安邦?
今天我們讀了李九齡的這首詩,仍有借鑒意義,細細品味,可大獲教益。
上一篇:《誡子弟·[清]何紹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諭友(節選)·[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