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舒位
彎弓射潮頭,錢王一何思。
王如不射之,潮亦終須去。
舒位(1765—1815),字立人,號鐵云,清代大興(今北京市大興)人。舉乾隆五十三年鄉試,屢試禮部不第。詩多羈旅、行役及詠史之作,有的作品對時政有所諷刺。著有《瓶水齋詩集》、《乾嘉詩壇點將錄》等。
舒位這首詩是對錢王彎弓射潮頭一事的評論。據《吳越野史》卷二記載:五代時候吳越王錢镠修筑海塘,因為潮水沖擊,沒有辦法施工。于是錢镠下令,叫五百名士兵用弩弓向潮水射擊,潮頭就往東面移過去了。詩人認為,如果錢王不用五百弩弓手去射潮頭,潮水最終也會退去的。在舒位眼里,錢王之舉有違物理天常:潮起潮落自有規律,潮水涌起了,用箭猛射也不能把潮頭射退;不射的話,到時候那潮頭也會自然而然地退回去。因此,錢王弩弓射潮頭多此一舉。舒位的小詩包涵著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哲理。
事物都有多重性。對于錢王射潮頭一事,資產階級革命家宋教仁在《登韜光絕頂》中則充分肯定了錢王的舉動:“海門潮正涌,我欲挽強弓。”宋氏借錢王射潮頭的典故,用“挽強弓”比喻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是對典故的活用。這給錢王射潮頭賦予了新意:錢王彎弓射潮頭,表現了錢王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偉大的政治抱負。同樣給后人以哲理啟迪。由此看來,“彎弓射潮頭”所蘊涵的哲理性是豐富的、多角度的,而不是單一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用以表達哲理思想的形象在不斷地變化著,不斷地發展著,某一事物原有的意象的單一化的哲理,由于人們的認識和見解不同,可以變得多樣化。于是,我們可以這樣說,古詩的哲理是不可能穩定在一個相似點上的,在流傳過程中必定有一個新陳代謝不斷發展的過程。正如唐代詩人呂溫《青出藍》詩所說的:“物有無窮好,藍青又出青。”頗有哲理情趣。
上一篇:《自詒·[宋]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花影·[宋]謝枋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