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新、舊唐書《蕭瑀傳》和《資治通鑒》都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為什么要賜詩給蕭瑀的事。李世民曾言,在唐高祖武德末年,高祖曾有廢原立的太子,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打算,李世民遭到太子及兄弟元吉的嫉害,在這場復雜尖銳的爭奪繼承人的斗爭中,蕭瑀能做到不為利動,不畏死迫,支持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事后賜詩給他。在那場爭奪繼承人的斗爭中,兄弟間最終以兵戎相見,造成了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當時李世民在輿論上很被動,賴蕭瑀在高祖面前為他說話,由高祖發布命令正式立李世民為太子,變被動為主動。雖事隔多年,李世民仍念念不忘。
詩的大意說:當大風來臨時,才能了解到什么草最堅強;當政局動蕩不安時,才能識別真正誠信無私的臣子。詩句里的“板”“蕩”本是《詩經·大雅》中的篇名,舊說這兩首詩都是諷刺周厲王無道敗壞國家。后世往往用作指政局變亂,社會動蕩不安的典故。
兩句詩從兩個方面來贊美蕭瑀的高風亮節,能在危難之時,在尖銳斗爭的關鍵時刻經受住考驗,砥柱中流。第一句以自然現象為喻,草是柔弱的象征,草隨風偃仆,《論語》中就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的話,抓住了草的隨風倒的特點,何況是處于大風疾吹之下的草呢。而今竟有堅強的草,不畏大風挺拔不偃,充分顯示出這草的不同凡俗、卓然不群。因為這一形象對比強烈,十分恰當地比喻能經受嚴酷環境考驗的人,所以經常被用來贊美具有堅強性格、剛毅不屈的人,《后漢書·王霸傳》和《宋書·顧愷之傳》都記載以這一詩句稱頌之事,可見這句詩具有非凡的生命力。第二句則運用典故,以古喻今。兩句詩從兩個角度集中對蕭瑀進行贊美,突出蕭瑀“守道耿介”“社稷臣”的形象。
在危難的時刻,最能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和立場。“勇夫安知義”,匹夫之勇的人哪里懂得“義”。義,指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智者必懷仁”,明智的人必然懂得對人親善和愛。兩句合義為只有仁義兼具的人才會智勇雙全。李世民認為蕭瑀“誠臣”,是疾風中的“勁草”,就在于他智勇兼備,仁義同有。這就向人昭示,要能經受考驗,還在于人內在的思想品質。
上一篇:《象弈一首呈葉潛仲(節選)·[宋]劉克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戶長史·[唐]周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