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佚名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這兩句哲理詩原用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桂員外途窮懺悔》一文中。文章開頭寫施濟在科場落第后,“散財結客,赒貧恤寡,欲以豪俠成名于世”,而其父施鑒是個惜財如命的本分財主,見兒子揮金如土不免心疼,于是將金銀分埋數處,以備不時之需。作者對此評論道:“從來財主家往往如此。正是: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顯然,這里的“有”和“無”,指的是有無錢財,兩句的意思即:家業興旺的時候要經常想到家業衰落時的窘迫境況,不要等到衰落了再去回想興旺時的紅火情景。也就是說,操持家業要有長遠觀點,有錢時不要只顧眼前揮霍,還要想到將來困難時。在小說中,這兩句話是專就錢財而言,其含義是特定的。而當它脫離原作,獨立于世,成為包含哲理的警句時,其蘊含則豐富深廣多了。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對待錢財固應如此,對待糧食也宜這樣,而不要像四川俗話說的那樣:“有了一頓充,沒有了敲米桶。”但這些都只是就珍惜物質財富來說,其實這里還有勸人珍惜時光的意思。人生匆匆數十年,本很短暫,但是相對而言,年輕力壯時時間較充裕,年老體邁后時間較緊迫。如果年輕時能想到年老后,就要惜時如金,勤勉工作,早有作為。那樣就不會在垂暮之年,為自己曾經虛擲了許多大好時光而后悔,也不會為自己碌碌一生而抱恨。反之,假如少壯時不思進取,虛度年華,等到老病時回首往事,便會產生“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劉徹《秋風辭》)的悲嘆,留下無窮無盡的遺恨。因此,時間是比金錢更寶貴的財富,我們每個擁有它的人,尤其是青年人,都應十分珍視,倍加愛惜,“莫讓年華付水流”!這就是這聯詩句給我們的啟示。
這聯詩句扣緊“有”、“無”二字來命意,從這兩個對立的范疇中發掘出深刻的哲理。對仗工整,用字精當。尤其是兩句句首的虛字運用更為全聯增色生輝。出句以一“常”字領起,表明“有日思無日”非一時半刻之事,要常常思量,永世不忘,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眼前的有利條件。對句以“莫”字相對,態度旗幟鮮明,顯示了“無時思有時”是絕不可取的錯誤做法。兩個副詞,一表頻率,一表否定,前后相對,為揭示哲理起了“定音鼓”的作用,看似隨手拈來,其實匠心獨運。
上一篇:《舵·[清]俞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落葉·[唐]僧修睦》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