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據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載:王安石年三十九歲時,即宋仁宗趙禎嘉祐四年(1059),作《明妃曲二首》,名貴一時,唱和者眾。“人生樂在相知心”是其中廣為流傳的名句。
明妃(王昭君)作為絕代佳人,離鄉去國,嫁到風俗、言語均與內地不同的塞外,與匈奴王呼韓邪成親,這件事本身就包含了對立著的兩個方面。一者是榮華富貴、金屋藏嬌;另者是言語阻隔、心靈難通。這二者強扭在一起自然會引出悲劇,難道會有真正的幸福與愛情嗎?所以,詩人便發出了“人生樂在相知心”這樣警世駭俗的名言,它尤其是在片面講究“郎才女貌”的封建社會里顯得更為可貴。
誠然,呼韓邪待明妃不薄,正如詩中所云:“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漢恩自淺胡自深”。胡人以氈車百輛相迎,禮儀隆重,恩情深厚。明妃在漢不過一名寂寂無聞的宮女,最終也許老死掖庭。可一入匈奴便貴為閼氏,地位殊同一般。然而,在這茫茫塞外,明妃卻是“含情欲說獨無處”,“彈看飛鴻勸胡酒”。情語只能通過琵琶傳遞,這不能不令人悲哀,以至于明妃一面手彈琵琶“勸胡酒”,一面卻眼“看飛鴻”,心系“塞南”了。由此可見出“相知心”對于愛情包含有何等重要的份量!
愛情貴在“相知心”,豈在朝朝暮暮,又豈在物質金錢。愛情如此,整個人生不也是如此嗎?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它表明了中國知識分子對“相知心”的執著追求。王安石另有一首題為《賈生》的詠史詩:“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自廢,古來何啻萬公卿。”認為漢文帝不薄賈生,讓其“謀議”得以施行,可謂“知心”,但畢竟這是少有的;古來不知有多少人,縱然爵位很高而言不見用,即君臣不相知,此也不是人生的一大悲劇么?!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此種感嘆表明了“相知心”確乎是人生一樂,它是千金也難以換取的,也是不容易的。
上一篇:《明發石山·[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春·[唐]高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