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的這首五律,最早見于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璠選入《河岳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不管異文多少,“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都是相同的。
這首詩寫王灣客行至鎮江北固山下時,看到潮平江闊、風正帆懸的景象,觸發了對家鄉洛陽的情思,充滿了畫意詩情。尤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享有盛譽,膾炙人口。
殷璠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河岳英靈集》)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中,把這兩句作為盛唐氣象的代表,和中唐、晚唐的詩作了比較,指出不同時代孕育不同氣象的詩歌,并稱此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其實,這一聯之高妙,還不只是在“形容景物”上,而在于巧述時令變化,給人以哲理性的暗示。“海日生殘夜”,乃海日生于殘夜,意謂殘夜之時就孕育了海上噴薄而出的太陽。日和夜是相對立、相排斥的。如今說日孕之于夜中,符合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江春入舊年”,寒冬將盡的時候,春天就來了。有人以為這一年的立春在臘月,在舊年里就已經立春了。這說法固然也可成立,但理解為江南春早,在舊年未盡時就已暖氣潛動、草木萌發更有實感,且使人如見春色,如感春意。冬盡春來,這是自然順序,如今春“入”冬而至,既主動,又急切,使人感到生命急速的律動,要擺脫一切束縛,沖決種種阻力,早臨人間。“海日”句寫一天之始,“江春”句寫一年之初。這兩句既可分別表達一種意念,又可復合為寫景:春晨;寫意:新事物來自舊事物。新陳代謝,新的取代了陳的地位,但新是從陳中出的,是事物內部矛盾斗爭導致的轉化,新并非憑空而來,無緣而至。
“海日生殘夜”和“江春入舊年”,深究其義,實為一致。可是都不同于“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作具體描寫,而以抽繹事理的方式表述,使形象鍍上理性的光澤。加之這兩句又盡變化之能事,“海日”是具象,“江春”則抽象。“殘夜”,明言天將曉;“舊年”則籠統稱之。言“海日”說從殘夜中“生”,述“江春”稱向舊年中“入”。“生”和“入”方向相反,給人的感受判然不同。如果寫成“海日進殘夜,江春入舊年”或“海日生殘夜,江春出舊年”,則對句流為“合掌”,且動意大減,生氣頓失。“生”,有孕育的深意;“入”,有闖進的動感,相對成文,映照生趣,使之無愧于千古名句。
王灣現存詩僅十首,尤以此首擅名。此首中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寫景聞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則更以理趣動人,使人從時間的流逝中,看到新生事物總是不可抗拒地出現,從而高扯起生活的風帆,駛向廣闊的生活的海洋。
上一篇:《榴花·[唐]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次韻子由詩相慶(節選)·[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