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昌齡
奸雄易得志,遂使群心搖。
赤風蕩中原,烈火無遺巢。
一人計不用,萬里空蕭條。
此詩初見于殷璠《河岳英靈集》中,系作者評王昌齡詩時的引文,未注明詩題。《全唐詩》編者以“失題”題之。
天寶年中,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峙兵積谷,反心日明。而唐玄宗昏聵拒諫,亂兆日顯,有識之士莫不寒心。這首詩就是以詠史之名,寄托殷憂,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據考“奸雄”當指前趙開國君主劉淵,“一人”則指齊王攸。《晉書·劉元海傳》記敘了這段史實:“齊王攸言于帝(晉武帝)曰:‘陛下不除劉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寧。’王渾進曰:‘元海長者,渾為君王保明之。且大晉方表殊俗,懷遠以德,如之何以無萌之疑殺人侍子,以示晉德不弘?’帝曰‘渾言是也。’”劉元海即劉淵,為匈奴左部帥劉豹之子,時為侍子在洛陽,與晉王渾、王濟、王彌等交好,籠絡人心,欲謀不軌。晉武帝不納齊王攸忠言,劉豹死后,又任命劉淵繼任左部帥,使其羽翼漸豐。惠帝時,劉淵終于發難,建號為漢(其侄即位后改號為趙,史稱前趙),十六國之亂由此開始。武帝不用一人之計,致使人心浮動,戰端頓起,火仗風勢,蕩滌中原,殘垣斷壁,滿目凄然,造成了“萬里空簫條”的嚴重后果。殷鑒不遠,玄宗皇帝當何以自處?遺憾的是,唐玄宗昏庸失察,養癰成患,終于重蹈了晉武帝的覆轍。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再不能重振雄風,勵精圖治了,王昌齡不幸而言中。這個教訓是發人深省的。
劉淵確實是個人才,《晉書》說他“幼而俊異,博習經史,夙有大志,兼習武事,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可惜卻是個“奸雄”。他以假象示人,才智卓異,正所謂“大奸若賢”,武帝安能不用?齊王攸雖“察其有異志”,但沒有提出有力的證據,被視為“無萌之疑”,也是合乎情理的。武帝不以其為異族而歧視之,不以微言而斬殺之,反委以重任,致使劉淵兵權到手,陰謀得逞,引發了一場慘烈的浩劫。從晉武帝這面來看,他唯才是用,用人不疑,并無大錯。這更從反面表明了劉淵的陰險狡詐,他明順暗逆,陽奉陰違,將野心深藏不露,交好王室成員,騙取王室信任,終于圖謀得逞,從根基上動搖了晉王朝的統治。這起碼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德有才的人容易脫穎而出,得到重用。但對其德才必須要有具體分析。謬誤往往以真理的面目出現,邪惡往往把自己裝扮得十分良善,人鬼混雜,魚目混珠,這是不能不察,不可不防的。人材的選拔,必須慎之又慎,真正把有真才實學的有德之士,安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運用對照,突出主旨,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大特點。“奸雄”與“群心”,“一人”與“萬里”兩兩對照,反差極大,更鮮明深刻地揭示出了錯用人材的嚴重惡果,引人深思。
上一篇:《太常引·[元]劉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失題·[宋]無名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