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齊己
古人手中鑄神物,百煉百淬始提出。
今人不要強硎磨,蓮鍔星文未曾沒。
一彈一撫聞錚錚,老龍影奪秋燈明。
何時得遇英雄主,用爾平治天下去。
劍,三尺寒光,一派英氣。它既為武將助威,為俠客壯色,也常隨文士的腰間,浪跡天涯,添幾分“書劍飄零”的瀟灑和孤賞。劍不單純是用于格殺的兵器,而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功業,是俠情,是才能的延伸,是理想的物化。它是一個“符號”。“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賈島《劍客》)躍躍欲試的是劍耶?人耶?其實劍即是人,人即是劍,難分彼此。“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杜甫《夜宴左氏莊》)是躊躇滿志、雄心千里的豪情;“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白《行路難》)則是大才被抑、壯志難酬的苦悶。由此可見,劍通人情。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來理解和欣賞這一首詠劍詩。
首二句“古人手中鑄神物,百煉百淬始提出。”強調古劍的不同凡俗。“神物”指劍,其“神”不僅在于本領的神奇,更在于劍是有靈性的。傳說楚王命莫邪鑄雙劍,劍成,莫邪留下雄劍,把雌劍獻給楚王,雌劍在匣中常常悲鳴。在詩中,“神物”則暗示了古劍是詩人才具和抱負的象征。“百煉百淬”則言古劍經歷了艱難的考驗,來之不易,彌足珍貴。“今人不要強硎磨,蓮鍔星文未曾沒。”正指出對這樣的“神物”應該倍加愛惜,不要像對待凡物一樣隨意驅使。硎,指磨刀石,此用作動詞,和磨同義。“蓮鍔星文”,皆指劍身上的紋飾。“一彈一撫聞錚錚,老龍影奪秋燈明。”寫古劍雖然經歷了歷史風雨的侵蝕,卻風采不減當年。彈撫之間,錚錚作響,可見劍之剛;劍影奪目,壓倒秋燈,可見刃之利。“老龍”即古劍,因劍有“龍泉”之別名。“何時得遇英雄主,用爾平治天下去。”終篇點題。“寶劍贈烈士。紅粉送佳人。”物遇其主,方能各盡其用。只有為蓋世英雄,才配得上如此神物;而“神物”只有豪杰所用,才能顯其英雄本色。這兩句詩抒發了詩人積極用世、渴望施展才能的感情,充滿著對機遇和功業的期待。
這首詩名為詠劍,實為詠懷。因此,對古劍的描繪,不妨看作是人才的形象化。人才的成長,不是靠天賜的神力,而需要經受生活的錘煉和洗禮。只有生活鑄造出來的人才,才具有堅韌的品質和銳利的精神,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奮起,戰勝困難,發揮才干。這首《古劍歌》寓理于物,寫得不黏不離,意味深長。
上一篇:《古別離·[唐]李端》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怨歌·[漢]竇玄妻》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