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耒
暑天三月元無雨,云頭不合惟飛土。
深堂無人午睡余,欲動身先汗如雨。
忽憐長街負重民,筋骸長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
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驅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
張耒一生仕途失意,沉淪下僚,從而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下層百姓,體察他們的疾苦。《勞歌》即是他反映勞動人民悲慘命運的佳作。
詩的開頭四句著意渲染赤日炎威,盛夏肆虐。一、二句從天氣方面著筆。“云頭不合”可見炎炎的驕陽高懸天空,眩惑人目。“惟飛土”三字照應“元無雨”,既說明炎熱時間之長,又形象地寫出了空中飛蕩著一片灰沙的情形,給人以暑氣戰栗抖跳的感覺。三、四句寫作者自己的感受。張耒是個大胖子。黃庭堅《戲和文潛謝穆父松扇》詩里曾取笑他“六月火云蒸肉山”。夏日炎炎,驕陽勝火,深堂高臥,想動身而未動身,已經是汗如雨下,這說明天氣到了使人難以忍受的程度。這四句扣住“熱”來濡墨,給人以一種蒸騰、窒塞、酷烈的心理感受,為下文寫“負重民”的艱辛,作了很好的鋪墊。
中間四句描繪“負重民”的痛苦形象和悲慘境遇。“忽憐長街負重民”,下一“忽”字,在章法上,是筆鋒一轉,綰上啟下;在意境上,把那種猛然而生憐憫之心的情狀,表現出來了。“筋骸長彀十石弩”,一個個骨瘦如柴,青筋暴出。他們的身體條件已經無法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但他們卻老是使勁用力,仿佛要把十石硬弓拉滿的樣子。這是多么的觸目驚心!這一細節的描繪,不僅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而且寄寓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衣不蔽體,全然不顧,任憑那極熱的陽光象燙紅的針尖刺著那沒有遮掩的地方。他們除卻自己瘦骨嶙峋的身軀之外已經一無所有,只得拼死拼命地出賣苦力,來換取微薄的報酬,以養活兒女。這里面該包含著多少辛酸的淚水啊!
最后四句,作者在上文充分蓄勢的基礎上,向更深的意境開掘——“天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老天爺生下一個人來也很費時候,很不容易,誰知后來辛苦出力而被作踐,竟比牛馬還不如。“天工”就是“天公”,例如《有感》第三首:“人生多求復多怨,天工供爾良獨誰!”“公”強調天的尊嚴,而“工”強調莊子所謂“天運”或“造化”。牛馬有人愛護,拴在樹下乘涼,唯恐“犯炎酷”,而“負重民”艱難困苦,無人體恤,真是牛馬不如。這兩句字字血淚,既飽含著作者的同情之意,又可以看作是勞動人民在死亡線上的呼號。在那種黑暗的社會做人難呀,難做人!
張耒的《勞歌》成功地運用了細節刻畫等藝術技巧,不僅逼真感人,而且意味深長。通過對“負重民”的描繪,咀嚼出人生的滋味,挖掘出深刻的哲理,可以看作詩人“以理為主”文學觀點的具體實踐。
上一篇:《別離·[唐]陸龜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南呂·一枝花·[元]關漢卿》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