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這首題壁詩,是杜荀鶴詠侄子讀書之處而作。縱觀全詩,親切自然,質樸無華,“平淡而山高水遠”(黃庭堅)。
首聯“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以“何事”關聯兩句,提出疑問:侄子為何能“居窮道不窮”?更進一層為何能在世道紛亂之時仍守常不變,與和平、安寧時期一樣,“居窮道不窮”?前句兩個“窮”含義不同。“居窮”的“窮”與不達相對,指沒有步入仕途;“道不窮”之“窮”,當作“缺少”解。《春秋·公羊傳》魯哀公十四年載,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此處反用其意,指儒家所求的道義、操守、修養不缺乏。“居窮道不窮”是說侄子雖然未達而入仕,但卻能謹守禮道,勤奮修業。后句“亂時”指當時紛紜動蕩的時世。杜荀鶴(846—907)是晚唐詩人,乾符二年(875),發生了震撼李唐王朝的黃巢大起義,起義軍轉戰十年,安徽也在波及范圍內。起義軍失敗后,秦宗權起來作亂,“屠殘人物,燔燒郡邑,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舊唐書·秦宗權傳》),處于江淮一線的安徽,又是首當其亂。從時間上推算,其弟侄長成讀書之際恰逢亂世。身逢亂世本為不幸,而詩人卻以此來刻劃書堂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他“亂時還與靜時同”,一如既往地“居窮道不窮”,這確實難能可貴。這樣,詩人并沒用什么溢美之辭,卻攝取了弟侄獨特的風貌。
頷聯“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前后兩句進行對比。“干戈”借代戰爭,“禮樂”指儒家所遵奉的道德規范。古人認為“立身一敗,萬事瓦裂”(柳宗元《寄語京兆孟容書》)。所以古代學子都重視修身立德,將進德和修業,合二為一。這聯是說,家鄉雖在戰亂中,然弟侄卻能守禮自恃,不放棄道德修養,對比之中,弟侄不但勤勉好學,而且品格高潔就卓然突出。同時,后一句又與首聯關合,原來是弟侄一貫謹守禮樂之道,方能“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這樣就回源溯流解答了首聯的“何事”之問。
頸聯由書堂之人寫到書堂之景:“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前一句從視覺上看,近處書房窗外種的修竹,在日光照耀下將婆娑的影子灑落在書案上;后一句從聽覺上說,不遠處山野泉水的潺潺流淌聲傳入洗硯池中。此聯明狀景實乃寫人,透過此景,可以想見其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
尾聯“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是對侄子的勉勵之辭,也是作為長輩的總結人生經驗的肺腑之言。無論世道怎樣玄黃,“持危扶顛,皆出于學者”(蘇轍),真才實學總是能經世致用的。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春天,春玩其華,則秋登其實,所以說少年時的辛苦勤勉將終身受用,然而要學有所成,還必須有時間的保證,詩人以過來之人的口吻,抓住這一關捩,暗用夏禹惜寸陰之事關照侄子,切莫因懶惰而讓光陰流逝,尾聯出語警策,語重心長。
對莘莘學子來說,“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這等警句,如黑夜里的繁星,嵌在廣袤的天空里熠熠生輝,能夠振聾發聵,催人在學海里揚帆奮進。
上一篇:《雪梅·[宋]盧梅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飲酒(其十)·[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