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陸嵩
莫問箕星與畢星,幾曾風雨到空庭。
蛟龍只管深潭臥,一任哀祈總不靈。
陸嵩(1791—1860),江蘇元和(今蘇州市)人。官鎮江府學訓諭,操守廉潔,罷官后,不名一錢。有《意苕山館詩》十六卷等。
這首詩對因久旱不雨而去求神問卜的迷信習俗作了徹底的否定,告訴人們要自力更生,不能把自己的命運,寄托于外界的恩賜。這種見解是哲理的閃光。
“莫問箕星與畢星,幾曾風雨到空庭”。箕星、畢星,指古代神話中的風伯、雨師。《淮南子·原道訓》:“令雨師灑道,使風伯掃塵。”高誘注:“雨師,畢星也;風伯,箕星也”。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要去叩問風神、雨神了,有幾次這樣做了在空庭中會看到風吹雨降呢。甘旱時,人們往往是面對木偶神像,手執燃香,虔誠禮拜,希望風伯、雨師開恩降霖。這種落后的、愚昧的文化現象,在舊社會里到處可見,時有所聞。唐代詩人李約寫有《觀祈雨》一詩,其中記載了祈雨的景象:“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養蠶少不了的桑葉脫落得光光的,連泥土也熱得在冒煙,這可謂是大旱了,莊稼的枯死也不言而喻。人們在簫管鳴奏中,表演各種娛神的節目,祈求龍王降雨。又如,唐代詩人光溫古的《錦色陳川后》一詩有兩句是對古代祭天求雨的寫照:“錦色陳川后,絲雨降桐鄉”。這里是說人們打著各種各樣的彩旗,拿著祈雨用的供品,云集在山川之后,天空果真降了一陣雨。其實,降雨哪里是祈雨的結果,說明了人們不懂科學知識,迷信到了極點。陸嵩在這首詩里,明確地指出了祈雨的徒勞無益。他是不信“天”的,那么信什么呢,自然是信“人”,意在不言中。
“蛟龍只管深潭臥,一任哀祈總不靈”。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云作霧,騰踔太空,民間以為蛟龍能發大水,稱為水神。詩人以蛟龍只是臥伏在深潭中而并不能騰空上天的事實,說明怎么哀求祈禱也是不會靈驗的。實際上,蛟龍,指鼉、鱷之屬。《呂氏春秋·季夏》:“令漁師伐蛟”。高誘注:“蛟,魚屬,有鱗甲,能害人”。詩人認為祈使風伯、雨師降下甘霖,就如同向俯臥深潭的蛟龍求雨一樣的無濟于事。這種看法,是唯物主義的。
詩人竭力反對把希望放在虛無的神助上,因為這沒有可能性。事物的發展都是通過可能性轉化為現實而實現的,可能性向現實的不斷轉化的過程就是事物無限發展的過程。可能性,并不是人們頭腦中主觀任意的設想,用求神問卜的方法去實現人們求雨的愿望就沒有因此而降雨的客觀根據,即沒有可能性。現實性不會在可能性之外出現,可能性總是包含在現實自身之中,如久旱不雨,若是經過人的主觀努力創造出必要的條件,使之成為可能性,并轉化為現實,便達到了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對立統一。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作人工降雨,可作引水灌溉,等等,抗旱能力遠非古代所能企及,有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有了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在創造種種可能性的條件時要有堅強的意志,振奮精神,堅持不懈。讀了這首詩,可受到哲理的啟發,這就是希望獲得成功,必須立足于爭取那些可能做到的事情,不要把那些如祈禱之類的根本不可能成為現實的事情當作可能去追求,否則,只能誤入歧途。
上一篇:《望岳·[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杏園中棗樹·[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