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唐寅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日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月與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作者在這首詩中,以酒為伴,以月為友,以李白為楷模并引為千古知音,盡情地抒發了對功名富貴的蔑視,對美好的大自然的熱愛,體現出封建社會落魄文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曠達超脫的人生觀。
詩一開始,即以明月為描寫對象,很自然地想到大詩人李白。的確,明月在李白筆下是常見而又美好的形象,如“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但更重要的是李白那種憤世嫉俗,蔑視權貴,個性獨特,愿與大自然同歸的高潔品格與作者的人生態度恰好同調。所以,當舉杯對月之時,便進入了深沉的回憶和無邊的遐想。如此皎好無瑕的明月,只有李白詩能說。可是李白已仙去多年,明月卻在時晦時明、時圓時缺的運動中依然如故,人生的短暫與大自然的永恒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照啊!現在我亦像李白那樣舉杯對月,高聲吟誦,但月與李白哪能知道呢?闊大深長的歷史沉思中既有對李白的懷念和景仰,又有對明月的喜愛,對永恒無際的宇宙神秘的思索,表現出強烈的天問意識和人生喟嘆!
接著,作者在以李白和明月為參照物的基礎上,進一步審視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經歷的不幸遭遇,從豐富美好的想象中回到了污濁黑暗的現實,直抒胸臆,清醒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處世態度和人生理想。李白能詩能酒,詩酒中飽含著對奸邪當道、政治黑暗的幽憤。而我呢?自知才不及李白,但幽憤更勝其十倍。科場失意,生活困頓,庸人直上青云,才子飽受白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觸目皆是。此時此際,感慨萬端,酒百杯,詩千首,也難以泄憤啊!幸好皎潔溫馨的明月,如同公正無私、閱盡滄桑的歷史老人,估計不會嫌棄自己而能理解自己的苦悶,這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慰藉。在這里,作者以李白作對比,謙虛中寓有深廣憂憤;以明月為知己,孤獨中含有曠達自信。那么,人生將何以為歸呢?作者從坎坷的經歷中得出痛苦的結論,那就是態度堅決,義無反顧,與功名富貴決裂,“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在自己“精心營造”的茅屋中,以詩酒書畫為業,以春花秋月為友,與永恒美好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自己的人格傲然挺立,永葆高潔。
這首類似李白古風的詠物抒情詩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詩題《把酒對月歌》顯然受到李白《把酒問月》詩的影響,但卻意匠獨運,構思新穎。全詩以明月為主要詠頌對象,并帶進酒和李白,使人與物、古人與今人、天上與人間豁然貫通,聯想自然,想象豐富,時空闊大,意境深遠,給人以哲學思考。結構上,前八句的敘寫側重想象,富于浪漫意味。后八句的抒情側重現實,哲理色彩濃厚。特別是末尾“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兩句,極其洗煉地描繪了桃花庵的優美景色,通過這“人化了”的幽雅環境,烘托出“桃花仙人”(作者自謂)瀟灑飄逸的鮮明形象,表達了一種竭力超塵脫俗,遨游于理想天地的人生追求。情景交融,韻味醇厚,引人深思。此外,由于情真意執,直抒胸臆,使得全詩語言清新樸素,通俗流暢,風格近乎民歌。這種創作個性和風格,不僅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才情和品格,同時也是對當時“前后七子”主張刻意摹仿古人的形式主義創作傾向的一個有力沖擊。
上一篇:《感逝寄遠·[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把酒問月·[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