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曹植
天覆何彌廣!苞育此群生。
棄之必憔悴,惠之則滋榮。
慶云從北來,郁述西南征。
時雨終夜降,長雷周我廷。
嘉種盈膏壤,登秋必有成。
此詩作于魏明帝二年(228)。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引曹植《喜雨詩》序中說:“太和二年大旱,三麥不收,百姓分于饑餓。”《三國志·魏志》亦有太和二年大旱的記載。作者在這一年里從浚儀(河南開封縣北)再回雍丘(河南杞縣),上表求自試。此詩與《求自試表》寫于同年。
此喜雨詩抒寫作者在大旱中得降甘霖的喜悅,但深層意識卻是抒發作者的懷才不遇。作者“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魏志·陳思王傳》),希望明帝能象喜雨那樣施惠,使他的懷抱得以施展。從而表達了及時建立功業,匡濟國家的雄心壯志,并冀免除老大徒傷悲的慨嘆。
詩的首兩句寫上天覆蓋萬物,使眾生滋長得非常豐繁茂盛。次二句用反正對比的寫法,鮮明地指出上天覆育萬物的作用。如果上天棄絕了群生,則群生就要憔悴;如果上天施予恩惠,則群生就能發榮滋長。因此眾生希望得到上天覆育,及時降下甘霖。然后繼續寫終于盼到了甘霖的欣慰和喜悅。祥瑞的云來自西北,郁蒸翻騰飄浮向西南。伴著圍繞庭院響起的殷殷雷聲,終夜降下了及時的喜雨,于是美好的禾稼在肥沃的土地上豐盛地發育滋長起來。最后寫預料到秋天一定會得到豐收,抒發了喜雨的情懷。
詩中抒寫的上述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眼前景物和由眼前景物所引發的內心情態,充滿了美好的愿望、追求、喜悅。但在這樣思想境界的后面,還有深層意識。這一點從作者在寫此詩同年所寫的《求自試表》中可以捕捉到,可以加深對此詩的理解。作者在《求自試表》中寫:“如微才不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于事,死無損于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于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他“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滅。”他所追求的是“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曾輝日月。”他有“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精神。表中又寫“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衂(指該年魏國與吳軍作戰失利)。輟食棄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于吳會矣。”這樣積極用世,以求建樹功業。惟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正與愛國詩人屈原的思想:“汩予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這樣情懷相一致。
成德達材、積極用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象》)以求為國家有所建樹,是此詩深層內涵。從藝術性考慮,詩的特質必須具有喚起讀者感情和想象的力量,從而產生兩種效果:一是所呈現抒寫的現實題材、內容所產生的感染力;二是所具有的暗示,深層的內容,對讀者給以更深刻的感染和啟發。此詩就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此詩的前四句鋪寫上天覆育萬物所起的作用,雖然起到暗喻的作用,但從詩的特質來衡量,還是一般的寫法。寫得最成功、藝術效果最高的是次六句。次六句寫天降甘霖的自然情態的發生變化,慶云的舒卷、飄動,雷聲的殷殷、嘉禾的勃然生長與詩人發自內心的喜悅,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意境美。這樣藝術境界能使讀者通過聯想、想象,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于是在思想上發生共鳴,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上一篇:《詠貧士(其六)·[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塞下曲·[唐]高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