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锜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詩的作者,《全唐詩》中作無名氏,《樂府詩集》中作李锜,《唐詩三百首》中作杜秋娘。詩題有作《金縷衣》。杜牧《杜秋娘詩》的《序》中說:“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锜妾。”詩中說:“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娘,不勞朱粉施。……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全唐詩》注引此詩,并說“李锜長唱此辭”。李锜,唐憲宗(806—820在位)時任鎮海節度使。從以上情況看,《金縷衣》可能為當時的流行歌曲,李锜喜愛,杜秋娘善唱,使之廣為傳播。
這首詩意在勸戒人們愛惜時光,尤其要珍惜少年時代的時光。象這一類主題的作品可以說俯拾皆是,如李賀的《嘲少年》中寫:“少年安得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榮枯遞傳急如箭,天公豈肯于公偏?莫道韶華鎮長在,發白面皺專相待。”杜荀鶴的《題弟侄書堂》:“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等等。可是很少有象這首《勸少年》膾炙人口,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究其原因,我們感到有如下幾方面。
措詞精巧。一、二兩句都以“勸君”領起,一言“莫惜”,一勸“須惜”,把“金縷衣”和“少年時”作為選擇對象,去取明確。金縷衣是金絲編織的貴重衣服,對它不足惜,突出了少年時的彌足珍惜。三、四句以“有花”和“無花”對舉,將“直須折”和“空折枝”對比,態度鮮明,語氣堅決。一、二和三、四句都多同字復現,而表達方式不同。一、二句中,第一句以物為喻,第二句則直賦其意。三、四句全用比法。“有花”比少年時,“無花”喻年老。三、四句從正反兩方面合寫“須惜少年時”,使“莫惜金縷衣”之意更為坐實。詩人巧綴詞語,使同一意念得到強化,而強化不使人覺得強扭,卻平順自然,這就讀之有味,思之有益。
回環反復。這首詩猶如圍繞一個主旋律的反復詠唱的樂曲。一在同一字的反復出現。一、二句中有三字相同,三、四句中有兩字相同,而“折”字凡三見。相同的字反復出現,有較強的節律感。二在同一意的反復出現。有花折花,無花折枝,其意相同,同時和“少年時”相應,兩聯之間又形成反復。字和意回環反復,則詩潛氣內轉,意洽調諧,誦讀時自然感到回腸蕩氣了。
搖曳多姿。四句中即多反復,又富變化。第一句以金縷衣典型物喻錢財等身外之物,第二句直言其意,三、四句喻寫,合意又緊承第二句。三、四句的不同于一、二句的駢驪式,變化為參差型。如與上面同式,則成為“有花及時折鮮花,無花只有折空枝”,那便成了廢墨敗筆。詩人如此句式一變,節奏急促,更顯出惜時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全詩時而紆回徐緩,時而急切緊促,搖曳多姿,易于撥動人的心弦。
含義豐贍。詩意具有模糊性,易于產生多義性,則欣賞者的共鳴面就廣。這首詩在封建社會中廣為傳誦,一方面是由于“少年”、“折花”使士大夫中消極人生觀者將思路導入“及時行樂”方面。他們感到人生短暫,青春易逝,也就今日有酒今日醉,莫待明日傾空杯。另一方面持積極人生觀者則認為要抓住青春年少時努力進取,“莫等閑,白了少年頭”。把“折花”作為締造事業的比喻。我們今天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它,自然將“折花”視為對所追求理想事業的比喻,因而它還有著勸誡、鼓勵人積極向上的意義。
《勸少年》的藝術生命如此之長,也就在于它內含著積極的思想因素,道出了一些客觀規律,且有著高超的藝術手段,既能服人又能迷人。
上一篇:《馮公嶺·[元]許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勵志詩(其八)·[晉]張華》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