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蕭士瑋·湖山小記》鑒賞
雨中上韜光①,霧樹相引,風煙披薄,飛流木末,江懸海掛。稍倦,時踞石而坐,時倚竹而息。大都山之恣態,得樹而妍; 山之骨格,得石而蒼; 山之營衛②,得水而活。惟韜光道中能全之。
初至靈隱,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③竟無所有。至韜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讀④,雨中泉可聽,恨僧少可語耳。
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視聽幽獨,喧極反 寂,益信聲無哀樂也。
(《春浮園集》)
文章一開始便展現出一幅空漾雄秀的煙雨圖。共四句,四字一頓,每句形成一個畫面,林木、飛瀑、煙霧、風雨、浙江、大海,全部囊括在內,文字何等精煉。“懸”字“掛”字,于平易中見奇崛,江與海宛在目前。下面轉入議論,中間以 “踞石而坐”,“倚竹而息”作過渡,唯在此時方可仔細品味山水佳趣,冷靜地進行美學評價。作者由韜光景色,提出山巒之美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妍”、“蒼”、“活”,這三點都離不開“樹”、“石”、“水”三物。作者提出的三個衡量自然山水的審美標準,是由對人體的審美活動引申出來的。人與自然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人體美與自然美存在“同構”現象。“妍”、“蒼”、“活”是一個整體,分別就山的“姿態”、“骨格”、“營衛”提出的審美要求,未必山山皆具,“惟韜光道中能全有之”,故愈覺此山可愛。
以上是小記的主體部分,已經基本上把韜光的景色和特點顯現出來了。下面是一些附帶說明:此地能夠印證前人的名句,見到名家的詩碑,聽到雨中的泉聲。雖無奇筆,但交待一下,對于全面了解韜光還是不可少的。
文章結束處頗佳,有理趣,有余韻。“沸波”一詞內涵豐富,謂風聲、雨聲、泉聲、瀑布聲、松沸聲,交織在一起,如沸騰的波浪,“竟夜不息”。由于作者獨棲深山,心里很平靜,盡管“沸波”震耳,卻越發顯出山林的寂靜,從而體會到稽康“聲無哀樂”的正確性——聲音是無常的,哀樂噪靜不是絕對的,經常發生變化。“喧極反寂”,難道僅僅講樂理聲學嗎?其間不是也句含著一些人生哲理嗎?
上一篇:《清·林紓·湖之魚》鑒賞
下一篇:《明·張岱·湖心亭看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