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孔尚任·傍花村尋梅記》鑒賞
維陽城西北,陵陂高下,多瓦礎荒塚。唐人所詠十五橋者,已漠然莫考。行人隨意指為此地云。地接城堙①,富貴家園亭,一帶比列。簫鼓游舫,過無虛日。溪流轉處,一橋高掛如虹,謂之虹橋。自阮亭先生宴集后②,改字曰紅橋,而橋始傳。舊有花村,在橋東,今已墟矣。傍花村者,花村之附庸也,巋然獨存焉。一酒旗出竹林,飄飏有致。主人愛梅,紅白綠萼,參差種之。花時與竹籬茅屋相映,梅之精神倍出,富貴家不知也。戊辰正二月,多雪雨,逗留梅信,至花朝方盛。簫鼓游舫皆集虹橋,獨留此數株老梅,為冷落薄游者吟詩買醉之所。余聞而羨之,遂醵酒錢③,喚笙歌,作競日歡。同一飲也,覺飲于旗亭,較飲于名園勝; 同一詩也,覺入于歌者之口,較入于選樓勝。安知今日之紅橋,不勝于十五橋,后日之傍花村,不勝于花村也哉?
《湖海集》
題為《傍花村尋梅記》,實則通過尋梅抒發一種遠離塵囂、超凡脫俗的情趣。全文隱隱約約貫穿一條對比的紅線,最后流露一絲世事嬗變之慨。
先寫傍花村所在地,款款道來。從維陽城西北寫到虹橋,再寫橋東之花村,終于逗出傍花村。這節寫 “傍花村者,花村之附庸也,巋然獨存焉”隱約和“簫鼓游舫,過無虛日”的富貴家形成對照。其中又點明“紅橋”命名之由。次寫傍花村。酒旗、梅花、竹籬、茅屋,正是作者情趣所在。
“花時與竹籬茅屋相映,梅之精神倍出,富貴家不知也,”又一次雅俗相對。接著記實事,作者于“戊辰正二月”某日游傍花村,再一次將“簫鼓游舫皆集紅橋”與“冷落薄游者吟詩買醉之所”作對比。值得玩味的是“遂醵酒錢”一語,暗透主人之清寒及其雅興。文章最后以“同一飲也,覺飲于旗亭,較飲于名園勝; 同一詩也,覺入于歌者之口,較入于選樓勝”作對比,這些排句氣勢奔放,更使文情并茂。結尾感慨意味深長、發人深思。
上一篇:《明·張大復·優伶》鑒賞
下一篇:《宋·劉敞·先秦古器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