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謝本師”》原文|注釋|賞析
章太炎先生已經(jīng)故世多年了。偶然翻檢他的文章,讀到一篇《謝本師》,雖然我自己并沒有 “為人師表” ,只因近來聽到一些老專家、老教師的議論,心有所涉,不免來饒舌幾句。
章太炎從二十三歲起讀書于西湖詁經(jīng)精舍,在德清俞曲園門下學習,前后七年。俞曲園著有《春在堂全集》五百卷,其中關于樸學的有《群經(jīng)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書。他的治學方法多本高郵王氏,所以當時人往往將這三部書和王念孫、引之父子的著作比較,認為《群經(jīng)平議》不及《經(jīng)義述聞》 (王引之),《諸子平議》可以和《讀書雜志》 (王念孫)抗衡,《古書疑義舉例》則超過了《經(jīng)傳釋詞》 (王引之),輿論推崇,可見一斑。俞曲園的淹博和精審,使章太炎受益不少,后者也一直念念不忘。太炎年輕時具有民族思想,熱情愛國,游歷臺灣回來,反對帝制,倡言革命。有一次,他去晉謁老師,曲園對他大為不滿,呵責甚嚴,說他主張革命是不忠,遠離父母之邦是不孝,不忠不孝,這就算不得是人類,“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太炎在俞門執(zhí)弟子禮,一向非常恭敬,只有這一回不讓步。他抗辯說: “弟子以治經(jīng)侍先生,今之經(jīng)學,淵原在顧寧人。顧公為此,正欲使人推尋國性,識漢虜之別耳,豈以劉殷、崔浩期后生也?”這些話都記在《謝本師》這篇文章里。
章太炎后來設帳主講,列名門墻的人很多。當“五四”前后新舊思想激烈沖突的時候,他的弟子中也有人如法炮制,來了一篇《謝本師》,算是精神決裂;后來這位寫過《謝本師》的章門弟子,又為他自己的學生——第三代所“謝”,不得不宣告“破門”。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來,這一點本來不足為奇。但自然也還得看“謝”的是什么,憑什么“謝”,因為這究竟不是形式上的循環(huán)。
平心而論,章太炎在樸學上的造詣,是超過了俞曲園的,然而飲水思源,他始終沒有忘記俞曲園的教導;他之所以“謝本師”,是因為自己要革命,而俞曲園卻反對他革命。從師弟關系上說,前者的確有應該被“謝”的缺點,后者也的確有非“謝”不可的苦衷。“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愛吾師”是為了“愛真理”,“愛真理”也正所以“愛吾師”。這樣的師弟關系,我想應該為今天的老專家、老教師們所首肯。然而太炎先生是厚道的,他后來寫《俞先生傳》,對這點就略而不談。
弟子比老師更好,后輩比前輩進步,這個現(xiàn)象值得歡迎,決不至于動搖老師愛護弟子、后輩尊敬前輩的原則。由于弟子在某些地方超過了本人,因而悻悻然宣告“破門”,天下似乎不會有如此糊涂的老師;反過來,但愿天下的弟子個個都能超越老師,使老師覺得“后生可畏”——一種帶著欣悅的“畏”。畏其果真有作為,有成就,而不是為了別的什么。那就對了。
章太炎的“謝本師”并非一件大事情,然而或者可以從中悟出一點師弟關系、青老關系的道理來。作者“所言者小”,而讀者“所見者大”,這就是我執(zhí)筆時一點微末的希望。
(1980年人民日報出版社《長短錄》)
賞析 這篇雜文引用了一個故實: 章太炎從師俞樾(曲園)學習樸學,受益不淺,他深愛自己的老師。后來由于他投身革命,把斗爭的鋒芒直指封建皇帝,卻受到俞樾的嚴厲斥責。章太炎“愛吾師,尤愛真理”,不顧師生的情誼,大義凜然地寫了《謝本師》一文,公開宣布與俞樾斷絕師生關系。作者通過這個歷史故事講怎樣對待師弟關系、青老關系的道理,是切中時弊,很有教育意義的。
談古論今是本文的主要特點。古是今的一面鏡子,正如郭沫若所說: “今事的歷程” 才是“重現(xiàn)古的線索” ( 《豕蹄·序》)。由于雜文說理不以邏輯推理見長,而以形象說理取勝,所以,雜文作者往往談古論今,借助“古的線索”,來表達他對“今事歷程”的感受和見解。這篇雜文即是如此。作者在文章開頭就說:讀了章太炎的《謝本師》,“只因近來聽到一些老專家、老教師的議論,心有所涉,不免饒舌幾句”。可見作者有感于當時社會上在師弟關系、青老關系的種種弊病,讀了章太炎的《謝本師》,借題發(fā)揮,闡述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既入筆自然,有很強的針對性; 又說理形象,發(fā)人深思。
談古論今,談古是手段,目的在于論今。作者廣征博引,說明了章太炎從師、“謝本師”的經(jīng)過,以及他被弟子所“謝”的情況,不是為讀者介紹這方面的知識,而是由此生發(fā)議論,闡明自己的觀點。從弟子方面說,章太炎要革命,卻遭到俞樾的反對,老師“的確有被‘謝’ 的缺點”,弟子“也的確有非 ‘謝’ 不可的苦衷”,從而得出“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結論。從老師的方面說,老師應該歡迎弟子比老師好,后輩超過前輩,使老師覺得“后生可畏”,這種“畏”只能是“畏其果真有作為,有成就,而不是為了別的什么”,這才是老師對待弟子的正確原則。由此見出談古是論今的依據(jù),論今是談古的結果,二者相輔相成,和諧統(tǒng)一,精辟地闡明了師弟關系、青老關系的道理,同時也使得全篇文章雜而不散,結構相當緊湊。
上一篇:陳望道《“自由”與“驅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靳以《《人世百圖》后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