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麗人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為盍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后來鞍馬何逡巡: 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麗人行》是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冬,楊國忠憑借裙帶關系作右丞相,楊家權傾朝野。天寶十二年春天,杜甫寫下這首詩,對楊家兄妹的荒淫奢侈給以辛辣的諷刺。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開頭兩句,照應題目,點明一篇主旨。三月三日,俗稱上巳節,此日士女多出來游賞,踏青修禊(辟除不祥)。麗人,舊注多認為是指曲江游春的眾多仕女,實誤。詩中第一部分極力描摹“麗人”的身姿服飾,實系對楊氏姊妹的刻劃。《舊唐書·楊貴妃傳》說: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花,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燦爛芳馥于路。史書中對楊氏姊妹游曲江的事沒有記載,但從中推求,大致不差,可與杜甫詩中所述相映正。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極言“麗人”之美。她們濃妝艷抹,神氣洋洋,端莊大方,加上體態優美,皮膚嫩白,自然是“天生麗質”。“淑”“真”二字,似贊而諷,正是反語。下面數句,極言“麗人”服飾之盛:“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為盍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這些“麗人”身穿的羅衣上用金、銀線繡著孔雀、麒麟,頭上帶著翡翠做的盍葉。鬢唇,即鬢邊。裙帶上鑲著珍貴的玉珠。腰衱,即裙帶。其中,一個“照”字,從美的效果來表現美,使這幾句靜態描寫神采飛動,正是由于“麗人”的出現,正是由于“麗人”炫目刺眼的珠玉綺羅,點綴著暮春的景色。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就中,其中。云幕,云霧似的帷幕。椒房,因漢代皇后居室用椒和泥涂壁,后世稱皇后為椒房,皇后親屬為椒房親。至此,詩中所要刻劃的對象才“千呼萬喚始出來”。詩中先描寫“麗人”的姿容,蓄勢待發,此處點題,一筆挽住,開始轉入對楊家飲食車馬的豪華進行鋪敘。虢與秦,指楊貴妃的姊妹虢國夫人、秦國夫人。 《舊唐書·楊貴妃傳》:“有妹二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掖秦國。并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確是食精膾細,翡翠之釜盛著駝峰,水晶盤子裝著白魚,可是,夫人們連這些也吃膩了,“犀筯厭飫久未下”,手拿牛角筷子半天不動一下,讓宮廷廚師白忙亂了好大一陣: “鸞刀縷切空紛綸。”犀筯:犀牛角做的筷子。厭飫,吃得膩了。鸞刀,有鈴的刀。縷切,細切。可是,就在貴夫人們酒足飯飽之時,宦官們飛馬前來,送來御廚們精心烹制的山珍海味。一時間,樂聲大作,輕歌曼舞,楊氏姊妹真有著享不盡榮華富貴,就是連奔走于其門下的無恥小人,也紛紛占據高職,這時自然也會向楊家兄妹獻媚助興。雜遝,眾多。要津,要路,指重要官職。樂府詩多用賦體,杜甫尤工此道,這一段關于楊氏姊妹奢侈生活的精細描寫,莫不富有諷意。其味窮水陸,厭飫不下,是斥責其暴殄天物。黃門奔走,可見玄宗寵幸之過;聲樂之盛,賓從之貴,一刺楊家之驕奢,一刺小人之附炎。富麗鋪排之中,含有清剛之氣,深得詩家三昧。
寫完楊氏姊妹的驕奢生活,詩人開始描寫楊家的另一個權貴——楊國忠,并突出其性格特點中的一個“淫”字,從而完成了對楊家荒淫奢侈生活的綜合評述。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逡
巡,徐行。你看,黃門奔走絡繹不絕,后面卻有一人,旁若無人,按馬徐行,不用問,這就是權勢熏天的丞相楊國忠。“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這里杜甫妙用典故,暗喻楊國忠和虢國夫人的私通。古人有楊花入水化為浮萍的說法,萍之大者,即蘋,所以楊花與蘋實為一體,楊花覆蘋,影射兄妹茍且。另外,北魏胡太后嘗逼通楊白花, 白花懼禍,降梁,改名白華,胡太后思之,作《楊白華歌》,有“秋去春來雙燕子,愿銜楊花入窩里”之句。青鳥,西王母使者;飛去銜紅巾,指為楊氏姊妹傳遞消息,紅巾,婦女所用手帕。楊國忠之氣勢煊赫,炙手可熱,無人可比,當他尚未到曲江,觀者猶得進前,一見楊氏姊妹之容。楊國忠一到,則“呵禁赫然,遠近皆為辟易”,其不欲游人窺視,實不愿人見其與虢國夫人狎昵之態,其淫亂之意,詩中含蓄透出,婉而多諷,微而旨深,妙合詩家溫柔敦厚之風。
蔣弱六談及讀這首詩的體會時說: “美人相,富貴相,妖淫相,后乃現出羅剎相,真可笑可畏。”確是把握住了杜詩的思想,從“麗人”的姿容、豪華、荒淫中,我們看到了其權勢的逼人,也看到了杜甫高超的諷刺技巧,看到了杜甫如何使其現出羅剎惡鬼的本來面目。正如浦起龍所說: “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
上一篇: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庭珪《麗人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