迺賢《三峰山歌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迺賢
鈞州陽翟縣南有山曰三峰。昔我睿宗在邸,嘗統兵伐金,與其三將完顏合達、移刺蒲兀、完顏斜烈等鏖戰山下,敗其軍三十萬,而金亡矣。今百余年,樵牧往往于沙礫中得斷矟、遺鏃、印章之類。至正五年嘉平第二日,予自郟城將上京師,道出陽翟,夜宿中書郎郭君彥通私館,感父老之言,而作歌曰:
落日慘淡黃云低,懸崖古樹攢幽溪。三峰山頭獨長嘯,立馬四顧風凄凄。溝邊老翁行傴僂,勸我停驂為君語。山前今日耕種場,誰識當年戰爭苦。金源昔在貞祐間,邊塵四起民彡殘。燕京既失汴京破,區區持此為河山。大元太子神且武,萬里長驅若風雨。鏖兵大雪三將死,流血成河骨成堵。朱鸞應瑞黃河清,圣人啟運乾坤寧。當時流離別鄉片,歸來白發歌承平。曠野天寒霜簌簌,夜靜愁聞山鬼哭。至今壟上牧羊兒,猶向叢中尋斷鏃。論功衛霍名先收,黃金鑄印身封侯,英雄半死鋒鏑下,何人酹酒澆荒丘!
三峰山之戰是元滅金國的決定性戰役。公元1231年,元軍分三路進攻金國。拖雷(就是后來的元睿宗)統帥主力部隊輾轉抵達鄧縣,冬季,冒著嚴寒北上,矛頭直指汴京,與金國的大將完顏合達等在三峰山(今河南禹縣境內)遭遇,雙方相持不下。次年正月,元人援軍趕到,元軍大勝,合達受縛。
迺賢的《三峰山歌》 寫于1345年,也就是元順帝至正五年。當時,他從南方赴大都漫游,正經過三峰山下。
這首詩彌合得法,針線很密。我們可以根據內容把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落日慘淡黃云低”以下八句。這是全詩的引子。詩人布置了一個深山黃昏的環境,為整首詩歌確定了一種色彩,一個基調,冷清、凄苦。在這樣特定的環境里,他讓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悠悠敘述那古代戰爭的故事。
第二部分: 從“金源昔在貞祐間”到“猶向草根尋斷鏃”,這是全詩的主干。好象搖出了遠境頭,作者把畫面推向遠方,視野大大開闊了。晚期的金國,國土日蹙,民生凋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元人的鐵騎所到之處,勢如摧枯拉朽,席卷了北部中國。迺賢是蒙古人,他對歷史的這種發展進程持欣賞的態度,因此很說了些歌功頌德的話。但他畢竟又是一個詩人,他也寫出了戰爭對社會生產的破壞作用和它投向人們心靈的巨大陰影。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這是一個議論性的結尾。是議論,也是抒情。自古以來,“一將功成萬骨枯”,無數戰士的骨骸鋪就了窮兵黷武者的青云之路,而這些血灑荒野的冤魂,又有誰記得他們,肯酹酒一祭呢?詩中斷了敘述,略發議論,戛然而止。渾渾茫茫,極有情致。
這首詩吊古傷時,筆力雄健,在迺賢的詩歌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杰作。稍后于他的張翥提到這首詩時說:“易之作歌辭,豪健激昂,而奕奕有思致,殆與三峰長雄。置之樂府鐃歌間,揚厲無前之盛績,良無愧也”。這個評價,大致是公允的。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上留田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