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霖·[雙調] 清江引
錢霖
恩情已隨紈扇歇,攢到愁時節。梧桐一葉秋,砧杵千家月,多的是幾聲兒檐外鐵。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閨情的小令。作者為我們描寫了一位被遺棄的女子在秋日相思幽怨的痛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曲子開篇用 “秋日紈扇”這一貼切、精妙的比喻,點明了女主人公被拋棄的事實。用 “紈扇” 作比,我們可以想象女主人公被寵愛的過去。當初,她就如夏日紈扇一般被心上人緊緊地抓住,不肯須臾撒手。時過境遷,火熱的夏季成了她心中永恒的回憶。秋涼了,誰還需要紈扇呢? 誰還記得紈扇呢? “紈扇” 的比喻,將負心郎把女主人公先是捧若掌上明珠,后視如敝屣的變化表現了出來,也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負心郎的怨恨。這怨恨積壓在心中,無法排遣,一直攢到梧桐落葉的秋天。
秋風中梧桐樹葉紛紛飄落,月光下寒砧聲聲,屋檐外鐵馬叮咚,這是一幅多么凄涼的秋景啊! 被遺棄的女子正是在這寒風勁起、梧桐落葉、月寒侵骨、砧杵與鐵馬聲聲不斷、襲擾人心的深秋之夜,倍加思念那昔日的情人,倍加怨恨那負心的男人,以至輾轉反側,不得安寧。在此處,景與情亦不能分離,凄涼的秋景,正是被棄女子凄涼心境最真實的寫照。作者運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渲染秋聲、秋色,營造悲涼氛圍,其實質都是為了突出被棄女子悲涼、凄苦的內心世界,而這些秋聲、秋色,又是從被棄女子所見所聞的角度寫來,以被棄女子的口吻道出,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可感性,我們仿佛可以透過獨立寒月下對秋悲嘆的可憐女子,觸摸到她的心靈,感受到她被拋棄的痛苦和輾轉不寐的愁悶。面對這可憐的女子,我們是否應該為自己雖生為女性,卻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而慶幸呢?
上一篇:劉時中·[雙調]清江引|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徐再思·[雙調]清江引·相思|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