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雙調] 撥不斷
馬致遠
嘆寒儒,謾讀書,讀書須索題橋柱。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且看了長安回去。
【鑒賞】 士之難遇,這本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這個社會問題在元代尤為嚴重。元代統治者推行種族歧視政策,將國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當權者多是蒙古人和色目人,漢人與南人很難有做官或重用的機會。在元代長期廢除科舉制度,廣大士子沒有出路,壯志難酬。馬致遠《撥不斷》就是這樣一首嘆世之作。
開頭三句給人一種厚重的壓抑之感: 可嘆那些寒儒白白地讀了許多書。刻苦讀書又有何用? 由于元代長期廢除科舉制度,使得寒儒空有司馬相如 “題橋柱” 的壯志,而沒有他那種機遇。曲用 “題橋柱” 的典故比喻建功立業的壯志。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 記載: “蜀郡州治屬縣五,……城北十里有‘升仙橋’,有 ‘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 ‘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后來司馬相如果然功成名就,受到皇上的賞識。“買《長門賦》” 典出司馬相如 《長門賦序》: “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幸。” 司馬相如能得到當權者的賞識,而今天的達官貴人又有誰會賞識有才之士呢? 所以作者最后發出了“還是快點離開長安回去吧” 的浩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指望著建功立業的元代文人,面對的卻是一個君門幽深、豺狼當道的苦悶時代。是騏驥,總得有識馬的伯樂才行; 善琴奏,怎少得了鐘子期這樣的知音?壯志萬丈而報國無門,——在茫茫人生中,還有什么比這更叫人無奈與嗟嘆呢?此曲的作者,就是這樣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
上一篇:馬致遠·[雙調]撥不斷|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貫云石·[雙調]殿前歡·吊屈原|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