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贈遠二首》言情贈友詩歌
當年只自守空帷,夢里關山覺別離。
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厭攀楊柳臨清閣,閑采芙蕖傍碧潭。
走馬臺邊人不見,拂云堆畔戰初酣。
這兩首詩與詩人的《秋夜曲》是呼應之作。根據題目中的“秋思”看,時間也當在秋天。詩句表現了詩人切切思念遠方的嬌妻,但以堅守邊關為重的風骨正氣。
開篇首句的“守空帷”表現了帷幔清冷,形只影單的孤寂生活,再加上“只自”就成為同義反復。這樣既加強了語勢,又進一步強調了語意。“當年”點明了時間。這一句是說詩人夫婦天各一方,長年不能相會,無緣享受伉儷之樂。
第二句單從“夢里關山”看不出什么明顯的意思,但如果聯系后半句,表意就清楚明確了。“覺別離”是說睡醒后夫妻還是離別的,“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從這里可看出前半句是詩人夢中經過千辛萬苦,飛度關隘山川與嬌妻幸會,共度良宵的情景。俗話說: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的“夢里關山”是他所思所盼的反映,是他思想的折光,它道出了詩人與妻子純真深摯的情意。夢境雖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往往是生活里沒有而又為主人公所念念不忘,或者強烈企求的表現。“夢里關山”僅僅四個字,就寫出了一次美好的相會,夢中道出的真情要比直接表述懷戀之意動人、深切得多。
詩人無法使夢境成為現實,異土懷妻,感情纏綿不絕,再也沒有絲毫的睡意了。不能與嬌妻相見,退一步說,靠鴻雁傳書,以書代口表表思念之情總可以吧,可是還“不見鄉書傳雁足”。真是思緒萬千,無可奈何啊! 這句詩對后世文人也有一定影響,從韋莊 《章臺夜思》 詩“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中可略窺一斑。
秋夜凄冷,睡意全無,月光照進屋里。在無所慰藉,百無聊賴之際,循著清輝望去,只見一彎新月,宛如一葉小舟,翹著尖尖的船頭,在深夜的靜湖中飄浮,給詩人送來一片情思。望著柔柔的月牙兒,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從現實飛到了理想的境界,月牙似乎成了嬌妻修長而美麗的眉毛。似虛非虛,以虛見實,表達了詩人迷惘惆悵的心情。“唯看新月吐蛾眉”是詩人久思久戀所產生的幻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幻覺呢? 前三句詩作了非常清楚的回答。幻覺是與詩人的思想、處境密切聯系的,是客觀因素與主觀意識的相互影響。“新月吐蛾眉”的幻覺,正是思想愛妻的心理反映。這樣就把詩人心靈深處的思想活動和精神狀態巧妙地揭示出來了。又在前三句詩的基礎上進一步表現了詩人思念的情愫。這里的“新月”和“秋夜曲” 中“桂魄初生”的“桂魄”當是同一彎月亮,詩人夫婦是在這同一月光之下相互思念對方的。
這首詩從實、虛兩個方面抒發了詩人對遠方愛妻的真情實感。
古人常常攀折柳枝贈別,古詩中也常把楊柳通用或者通稱,古樂曲中也有《折楊柳》 (這些樂曲大部分為傷別之詞,而尤多懷念征人之作) 。就詩人的處境而言,是應該折柳送別,也應該有 《折楊柳》 之曲的,但詩人不屑也不愿這樣,他反其意而用之。第二首詩首句的“厭攀楊柳”就使詩句徹底擺脫了傳統的窠臼,熔鑄升華了新意。“厭”字感情色彩鮮明,把詩人內心活動描繪得淋漓盡致。再從全句看,“厭攀楊柳”是否定,“臨清閣”是肯定,詩人把否定肯定放在同一詩句中,顯得活潑靈巧,富有波瀾,給人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從而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增強了感染力。
遠離嬌妻,不見鄉書,只好“閑采芙蕖”。芙蕖就是芙蓉,李白詩云:“昔日芙蓉花,今為斷腸草。”可見芙蓉有象征相思的意味。句中的“閑”字似閑非閑,與上句的“厭攀楊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饒有趣味地從另一個側面開闊了主題,深化了思想,升華了感情。看似涉筆成趣,實則匠心獨運。
第三句“走馬臺邊”是說漢宣帝時的京兆尹張敞之事,后半句“人不見”是說像張敞那樣夫妻廝守,感情誠篤,在上朝前為嬌妻描畫眉毛是辦不到的。這一句詩屬用典,不是直接說出要表達的意思,而是把一個有豐富內容的故事加以濃縮,用典故的意義與作者要表達的主題相映襯,來抒發自己強烈的思妻之情。
末句的“拂云堆”指代沙場,也是攀今比昔。“戰初酣”是說當時戰事頻繁。做為一個軍中統帥,兒女私情與守衛邊疆相比,前者又當退居次要位置了。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寬闊的胸懷,以防守邊關為重的可貴精神。這句和第三句是內容上的反接,但卻使思想感情層層遞進,有重峰疊浪的氣勢。到此,作者思想感情的宣泄達到了高潮,讀者的感受也達到了不可再高的峰巔。
這首詩頭兩句的 “臨清閣”、“采芙蕖”說出白天對嬌妻的思念,它是和前一首的 “守空帷”、“夢里”、“新月”所寫的秋夜思念相照應的。末句奇峰突起,突破了夫妻的恩恩愛愛,把作品的意境升華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上一篇:《溱洧(鄭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答龐參軍》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