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別·(其一、其二十四)》言情贈友詩歌
丈夫有壯別,不作兒女顏。
風塵孤劍在,湖海一身單。
天下正多事,年華殊未闌①。
高樓一揮手,來去我何難。
亦有英雄淚,不向離別揮。
蒼黎哀水火,社稷慘戎衣。
恩怨何時報,康同與愿違②。
勞勞精衛志③,填臆涕如縻④。
《壯別》二十六首,皆寫于1899年12月,作者流亡海外時期。詩前原有小序: “首途前五日,柏原東畝餞之于箱根之環翠樓。酒次,出縑紙索書。為書 ‘壯哉此別’ 四字,且系以小詩一首,即此篇第一章也。舟中十日,了無一事,忽發異興,累累成數十章。因撮錄其同體者,題曰壯別,得若干首。”由此可知,這里選析的兩首,前者寫于日本,后者則為太平洋舟中所作。
1898年,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失敗后,亡命日本的梁啟超繼續為國奔走,創學會,辦報刊,努力探尋救亡圖強的道路。其間,他與日本友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凹汉?(1899)冬間,美洲人招往游”( 《三十自述》),“西歷十二月十九日始發東京” ( 《夏威夷游記》) 。10月14日這天,日本友人柏原東畝在環翠樓為梁啟超餞行。離別在即,不勝依依,詩人揮毫贈答,寫下了 《壯別》 其一。
“丈夫有壯別,不作兒女顏。”首句平地拔起,高唱入云,為全詩定下了雄渾悲壯的基調。難怪其二、其三、其四三首,皆以“丈夫有壯別”起句,足見作者對此句的激賞?!罢煞颉迸c“兒女”相對,旨在突出一個“壯”字。這不禁使人聯想到柳永描寫兒女傷別的名句: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 ) 可見,丈夫之別與兒女之別的不同之處,正在于“壯別”與“淚別”。此為總寫。然則詩人畢竟要遠別而去了,更何況柏原東畝與他又是“許國同憂樂,論交托死生”的“兄弟之交” ( 《壯別》其十四) 。想到此別以后,兩人將是遠隔重洋,天各一方,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萬里風塵,惟有孤劍相伴; 滿月湖海,只身飄泊而已。這種闊大與微小、自然與人事的相互映襯,強化了詩作的悲壯氣氛,在雄渾高遠的背景之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愈加鮮明。這兩句乍看起來似在虛寫自己別后的情狀,然“孤”、“單”二字,則反襯出他與友人的深情厚誼,這又是在實寫知己惜別之情。作者恨別傷離的切切情思,恰在這虛實正反之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但這畢竟是一種丈夫之別,志士之別,同志之別,詩人迅速從惜別的情誼中解脫出來,升華到更高的境界——“天下正多事,年華殊未闌?!?當時的梁啟超年僅二十七歲,縱然飄零海外,他也時刻銘記著祖國的苦難,告誡自己切莫辜負了青春年華。在這里,一種深沉的憂患感和強烈的使命感交織在一起。句中 “正”、“殊” 雖為兩個虛詞,卻十分準確地傳達出迫在眉睫的國難和力挽狂瀾的壯懷,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末聯筆鋒一轉,又回到了眼前,看似平易,實則意味悠長,感情深沉:就要與志同道合的摯友揮手作別了,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 可一想到生靈涂炭、山河破碎的現實和自己“又挾風雷作遠游” ( 《太平洋遇雨》 ) 的壯志,這個人的別離之情又有什么難以割舍的呢。一個“何”字,似問非問,似嘆非嘆,充分表現了詩人特定情景中的細膩復雜的情感,耐人尋味。正像作者另一首贈柏原東畝的詩所云: “如何別容易,無語只惺惺?!?( 《壯別》其十四)
如果說前一首尚寫于將別未別之際,這后一首則是面對大海的歌唱。時跨“新舊二世紀之界線”。置身“東西兩半球之中央” (《二十世紀太平洋歌》)的浩翰太平洋上,詩人回望祖國,默懷師友,不禁百感交集,愴然泣下。
是的,變法失敗時,尚可“割慈忍淚出國門,掉頭不顧吾其東” ( 《去國行》 ) ; 揮別友人時,亦能“不作兒女顏”。而此刻,梁啟超再也忍不住熱淚滾滾——“亦有英雄淚,不向離別揮”! 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哭泣,祖國在烽火硝煙里沉浮,“君恩友仇兩未報” (《去國行》),“大同”理想難實現。這,才是作者憂心如焚,涕淚如縻的真正原因所在。一“哀”一“慘”,兩個動詞非常真切、鮮明、強烈地突現出近代中國的嚴酷現實,滲透著詩人愛國憂民的赤子之情。九月二十一日,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幽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 “戊戌六君子”,康有為和作者逃亡日本,歷時一百零三天的維新變法運動失敗。此刻,梁啟超面對大海,痛定思痛,恩恩怨怨齊上心頭。這里既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滿腔憂憤,也蘊含著對死難戰友的深切懷念,讀來沉痛感人。可貴的是,詩人并沒有頹喪和幻滅,而是從沉痛中奮起?;蛟S正是這腳下的太平洋,使他想起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化身——精衛,而自己的苦苦求索又與精衛何其相似! 淚水不禁潸然而下。全詩以淚始,又以淚終,首尾照應,但并不覺傷感壓抑,始終洋溢著一種悲壯之美和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
古往今來,離情別緒向為詩家所樂道,才子佳人,纏綿; 文人雅士,超脫。梁啟超的 《壯別》,卻是屬于志士型的。誠然,他的確在抒別情,顧友誼,但又不限于此,而能熔惜別、懷友、憂民、愛國于一爐,升華為一種對苦難祖國的赤子之愛,從而使這組詩在古人恨別傷離、謳歌友誼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種別樣的風采。也許,這正是梁啟超其人其詩閃光的地方。
注釋
①殊: 很,極; 闌: 盡,晚。此句言自己年紀很輕。②康同: 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省略合稱,這里指維新變法的 “大同”事業。原為先秦儒家宣揚的理想社會,康有為運用歷史進化論的觀點賦予新的內容,成為變法維新的基本理論。見 《禮記·禮運》及康有為 《大同書》。③勞勞: 辛苦不息貌。精衛: 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相傳為炎帝女,名女娃。游東海淹死后靈魂化為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見《山海經·北山經》及 《述異記》卷上。④縻: 牛韁繩。此處喻淚水縱橫。
上一篇:《啰唝曲》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夜飛鵲》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