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言情贈友詩歌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xù)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yuǎn),新愁舊恨相繼。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fēng)情,萬重?zé)熕S晷旄撸麛啻浞迨1M無言,誰會憑高意? 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云誰寄?
懷人念遠(yuǎn),為詞中最常見的主題,柳永這首《卜算子慢》,卻是別饒韻致的。
詞破題一片濃重衰颯的秋景襲人: 漸老的楓葉,敗紅零落,已經(jīng)失掉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艷麗; 半凋的蕙草,香消翠減,也無人佩之以避疫了。楓、蕙,在這里也可看作只是秋令植物的代名詞,并非專指。三句既是對季節(jié)的深一層渲染,也將景中之人靜悄悄地引出。接著再作正面說明: 這是一位宦游異鄉(xiāng)的客子,在 “暮秋天氣”里,登臨之所見。這里用的是倒卷之筆,先將觸目盈懷的景物推出,醞釀成濃重的氛圍、色調(diào)和氣息,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如與宋玉 《九辯》 的首四句作比,便可清楚地看出其淵源: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yuǎn)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從意境和藝術(shù)手法說,都如出一轍。這樣,雖對眼前寫景,實據(jù)心上說情,而又表現(xiàn)得不露痕跡,最是上乘。
詞的前三句是這位在暮秋天氣里的楚客登臨時目之所見,下面是他此刻的耳之所聞: “引疏砧、斷續(xù)殘陽里。”砧,搗衣石。引,有張開意,如 “將軍夜引弓” (盧綸 《和張仆射塞下曲》 ) ,此處意為可聞?wù)杪暋_@種聲音,在古典詩詞里一向用來顯示人的凄涼哀傷心情。因為古代婦女,每屆秋季,就用砧杵搗練,為征人準(zhǔn)備寒衣。“蕭索高秋暮,砧杵鳴四鄰。” (何遜 《贈族人秣陵兄弟》 ) “秋夜搗衣聲,飛度長門城。” (庾信 《夜聽搗衣》 ) 杜甫的 《搗衣》 更寫出了閨中人的一片深情: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jīng)長別心。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而這里則是: 殘陽一抹,暮靄沉沉,四野靜悄悄,唯有那遠(yuǎn)處的砧聲,時斷時續(xù),隱隱地隨風(fēng)飄送過來。李煜有 “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fēng)” ( 《搗練子》 ) 句,兩用 “斷續(xù)”。孫洙有 “夜闌幾處疏砧” ( 《何滿子》 ) 句。“疏砧”,就是斷續(xù)的砧聲。這里既云 “疏砧”,又云 “斷續(xù)”,表示出砧聲的不緩、不急,總是那么有節(jié)奏、有間隔地一聲、一聲……。配以眼前衰颯的江楓、汀草,和沉沉西下的殘陽,便把周遭凄愴幽邃,似動實寂,無處不充滿孤獨(dú)寂寞的氣氛,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至此,詞人始直傾情愫: “對晚景、傷懷念遠(yuǎn),新愁舊恨相繼”。這里 “傷”者是自己異鄉(xiāng)漂泊,有 “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 ( 《鳳歸云》 ) 的感嘆; 而 “念”者則更為沉重: 既有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負(fù)佳人、幾許盟言” ( 《浪淘沙》 ) 的歉疚心理,但更多的卻是: “香閨別來無信息,云愁雨恨難忘。” ( 《臨江仙引》) “可惜當(dāng)年,頓乖雨跡云蹤。” ( 《雪梅香》) 這一切都由 “對晚景”引起,不過正由于“舊恨”未了,才易生 “新愁”,于此更見出作者的情深一往來。如今當(dāng)這兩種情愫交流匯集起來,那就真是“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云山千疊” (辛棄疾《念奴嬌》) 了! 寫情至此,可謂 “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嚴(yán)羽《滄浪詩話》 )
下闋承上接下,未斷曲意,徑述愁恨之因,而且“一語道破”: “脈脈人千里”。天各一方,一切煩惱,由此而生。脈脈、本作 “眽眽”,凝視貌。《古詩十九首》: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后多用以形容男女之間的情思,有含情欲吐之意。這里呼應(yīng) “楚客登臨”。“登高望遠(yuǎn),所見所聞,引起來新愁舊恨,于是舉目凝眸,含情欲語,但不由地猛省: 呵! 所思之人,遠(yuǎn)在千里之外,又何以能共語! 排除辛棄疾 《摸魚兒》 “脈脈此情誰訴”的政治內(nèi)涵,可說是此句的同義語。“念”字領(lǐng)起后二句。“兩處”者,此處和彼處也。前者指自身,后者指對方; 前者是此時此刻的實感,后者是“新愁舊恨相繼”之時的想象。總之,前者實,后者虛,虛實相生,表現(xiàn)出 “風(fēng)情” 無限——詩人覺得這該是彼此都會有的。“風(fēng)情”,風(fēng)月之情,也即男女相愛之情。李煜賜宮女慶奴《柳枝詞》: “風(fēng)情漸老見春羞,到處銷魂感舊游。”念及此,難免不稍慰眼前的寂寞; 可是再念及彼此相隔“萬重?zé)熕保那轱@然便不同了。這兩句,一弛一張,一縱一收,起伏跌宕,真實地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聲。
“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 “雨”,并非寫登臨時的天氣狀況 (從“殘陽里”也可見本無雨) ,與下句聯(lián)看,寓意十分明顯。宋玉《高唐賦》 寫楚襄王游高唐,夢巫山神女,“愿薦枕席”。女“去而辭曰: ‘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后因以此喻男女的幽歡。“翠峰十二”即指巫山十二峰。《方輿勝覽》 載十二峰為望霞 (神女) 、翠屏、朝云、松巒、集仙、聚鶴、凈壇、上升、起云、飛鳳、登龍、圣泉。李商隱《楚宮》 :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宮暗坐迷歸。朝云暮雨長相接,猶自君王恨見稀。”又,《深宮》 : “豈知為雨為云處,只有高唐十二峰。”幽歡如夢,已成往事; 翠峰雖在,望也徒然。總之這兩句是: 回首前塵,俯察今時,恍如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了。故有——
“盡無言、誰會憑高意?” “意”者,指上述因見聞所生的 “新愁舊恨”; 因煙水重重,天遙地遠(yuǎn)所生的“雨歇”之感。“誰會”,無人會也。因此“無言”勝“有言”,“傷懷念遠(yuǎn)”的沉痛之情,溢于言表。這是深進(jìn)一層的寫法。
最后,詩人心中的感情波濤,回環(huán)奔騰,始終欲覓出路而不得: 此“意”既無人可會,無人可訴,“離腸萬種”又何以排遣,只有寄之一法,可是“縱寫得”,又如何能寄、倩誰人寄呢?千回百轉(zhuǎn)的無可奈何之情,至此再深一層地透露出來。柳永《少年游》 有云: “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晏幾道《鷓鴣天》有云: “憑誰問取歸云信,今在巫山第幾峰?” “歸云”均是用巫山神女典故,歸云指詩人所思之佳人。這結(jié)尾,是“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
周濟(jì)《宋四家詞選》論此詞下闋“一氣轉(zhuǎn)注,聯(lián)翩而下”。不過應(yīng)該說這只是其藝術(shù)特征的表象,而從內(nèi)容尤其是感情的波濤看,卻是 “似直而紆”(陳廷焯評韋莊詞語) 的——這恰是此詞的長處。雖然,“綺羅香澤之態(tài),所在多有”,但與那些“風(fēng)期未上” (見劉熙載 《藝概》)之作,自是不同。在柳永的愛情詞中,稱得上是一篇“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介存齋論詞雜著》 ) 的作品。
上一篇:《千秋歲》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意詩二首》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