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顧天錫夜話,時天錫謫永州府同知》言情贈友詩歌
路轉(zhuǎn)三湘去更深②,潞河西岸浙東潯③。
潛鱗自足波濤地④,別馬長懷秣飼心⑤。
湘女廟前山似黛⑥,柳公亭下石如林⑦。
征科亦是公家事⑧,民力天南恐未禁。
在明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quán),“戕賊善類,征責(zé)賄賂,流毒幾遍天下。”忠直之士放逐殆盡。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的李東陽,在這種情況下,悒悒不得志,只能“委蛇避禍”。本詩應(yīng)作于這一時期。詩中既有對友人的同情和勉勵,又充滿憂國憂時的苦悶。沉郁頓挫,情真語摯。
首兩句寫顧天錫之遠謫。“路轉(zhuǎn)三湘去更深,潞河西岸浙東潯。”永州在湖南最南端,所以說“去更深”。“潞河西岸”是代指京城。“浙東潯”是代指顧天錫遠謫之地。由潞河到東潯,地理上的遙遠距離更增加了“去更深”的意味。第三、四句是寫對友人的理解和同情。“潛鱗自足波濤地,別馬長懷秣飼心。”是以 “潛鱗”,“別馬”來喻顧天錫。雖然遠謫邊地,但適足以避禍,所以說是“自足波濤地”。不過,以報國為己任的士大夫,面對如此昏暗的社會,責(zé)任感自會油然而生。曹唐的 《病馬詩》曾說: “一朝千里心猶在,爭肯潛忘秣飼恩。”封建士大夫把君和國統(tǒng)一起來,常以“秣飼恩”來比君恩。因此,君恩未報,權(quán)奸未除,又怎能滿足于隱身避禍呢?這兩句由“自足”轉(zhuǎn)入“長懷”,由安慰對方轉(zhuǎn)入對方的抱負(fù),把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遭際結(jié)合在一起,手法婉轉(zhuǎn)巧妙,富有情致。
但是,友人既已被遠謫邊地,對朝中大局無能為力,又怎么報君恩呢?作者希望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努力。于是轉(zhuǎn)入對顧天錫的勉勵。蛾皇、女英數(shù)千年來一直是遷客騷人哀怨的象征。如岑參便云: “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所以 “湘女廟前山似黛”包含著希望友人像湘女一樣貞心不泯。唐代的柳宗元與顧天錫一樣謫于永州,由于他努力為民做好事,贏得群眾的愛戴,所以 “柳公亭下石如林”是希望顧天錫效法柳宗元,愛民惜民。雖然 “征科亦是公家事”,但 “民力天南恐未禁”。顧天錫所任同知的職責(zé)是分掌督糧、捕盜等事務(wù)。在權(quán)奸當(dāng)?shù)溃瑱M征暴斂盛行的時代,身任其職的正直官員著實有著難言的苦衷。何況顧天錫又是被貶的官員呢?所以“亦是公家事”、“恐未禁” ,措詞委婉,入情入理,既沒有抽象的說教,又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啊。這正是“夜話”的口吻,也是志同道合的友人的口吻。
李東陽對民間疾苦和政治腐敗是極為關(guān)心的。他在弘治十七年給皇帝上疏力陳民間 “流亡載道,戶口消耗”,并指出是由于 “冗食太眾,國用無經(jīng),差役頻煩,科派重疊”的原因。而且清楚地看到雖然 “詔旨頻降,章疏畢陳,而事關(guān)內(nèi)廷、貴戚者,動為掣肘”,“終為虛文”。對于劉瑾所為亂政,他盡量“彌縫其間,亦多所補救”。所以本詩中表現(xiàn)出的憂國憂民之情是真摯的。雖然他是 “歷官館閣,四十年不出國門”的臺閣大臣,但和臺閣體詩人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是不同的。這也是他作為茶陵詩派的領(lǐng)袖,宗法杜甫的成就所在。就本詩來說,“三湘”、“潛鱗”、“別馬”、“山”、“石”,有景有情,“意內(nèi)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正是體現(xiàn)了杜甫的特色,并非形式上的模擬而已。
注釋
①同知: 官名。《明史·職官志》: “府,知府一人; 同知,通判,無定員。” ②三湘: 今湖南省。湘水發(fā)源與漓水合流后稱漓湘。中流與瀟水合流后稱瀟湘。下游與蒸水合流后稱蒸湘。③潞河: 即北京市通縣以下的北運河。潯: 涯。《淮南子·原道訓(xùn)》: “游于江潯海裔。” ④潛鱗: 深潛水中的魚。⑤秣飼: 以谷粟喂馬。⑥湘女廟: 舜的二妃蛾皇女英之廟。相傳舜死于蒼梧,其二妃投湘水死成為湘水之神。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至湘山祠。” 《正義》所言,湘山又名青草山,廟在山南。⑦柳公: 柳宗元。石: 碑石。⑧征科: 依科條征收賦稅。《明律》: “凡有司科征租稅。”
上一篇:《上邪》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丑奴兒令》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