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期》言情贈友詩歌
遠期終不歸,節物坐將變①。
白露愴單衣,秋風息團扇②。
誰能久別離,他鄉且異縣③。
浮云蔽重山,相望何時見?
寄言遠期者,空閨淚如霰④。
這是一首思婦懷念遠人的詩。它概括了舊社會一般男女因外力所致不得團聚,不能安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遭遇與心理,其中包含了說不盡的痛苦、委屈之情,頗具普遍意義。詩的感情雖然比較沉重,但詞意并不迫切,顯得風格寬和,自然動人。
詩一開頭,作者抓住女主人公期待遠人歸來,但終不歸來這一特定時刻的心態特點作為詩意的起點,接著又由 “節物坐將變”很自然地想到人事的變化,大自然在變,人事在變,只有一點不變——“遠期終不歸”。一個 “不歸”,一個 “將變”,表明時光催人,聚首無期,流露出懷人隱隱的哀愁。
“白露愴衣單”是為對方著想。“愴” ,飽含著關心,體貼、惦念的深情。《詩經·蒹葭》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白露凝結成霜說明天氣寒冷,尋訪意中人而無所遇倍增悵惘、失落之感,與這首所寫的 “寒到君邊衣到無” (唐·陳玉蘭 《寄夫》 ) 的詩意頗有相通之處,懷人的感情深深地滲透在字里行間。“秋風息團扇”是自喻,一面想到對方的冷暖,含蘊著無限恩愛之情; 一面想到自己有如被捐棄的團扇,妙喻見真情,它包含的內容既有深摯的愛,又有強烈的怨,這都是“遠期終不歸”造成的。“誰能久別離”為思婦代言,更深一層。“他鄉且異縣”很自然地讓我們想到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鄉,展轉不相見” (無名氏 《飲馬長城窟行》 ) 的情景。遠人縈懷,一往情深。
最后四句,“浮云蔽重山,相望何時見”點明兩人云山阻隔,距離遙遠,給相見帶來重重困難。另有一說是,詩家常把 “浮云”比做讒人,比做 “讒邪害公正”,如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 (《古詩十九首》 中 《行行重行行》)就可以作如是解。其中實含 “我思子而子不思歸,實有讒人間之” (朱筠 《古詩十九首說》) 的深意。以之揆度 “相望何時見”、“秋風息團扇”所明顯表示的深怨而言,再就全詩而論,這樣解釋也是可通的。最后是女主人公難以抑制地鄭重寄言: “空閨淚如霰。”思婦想念遠人的心曲,傾訴無人知的隱情,想見不得見的離恨,……種種復雜而難言的感情含蘊在其中,以少勝多,十分貼切感人。謝脁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有句云: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 誰能鬒不變。”是說因為不知道還鄉的好日子在哪里而感到惆悵,淚下如霰。遙望故鄉親人,無由相見,誰的黑發不變白呢! 它雖是懷鄉之作,并非思念遠人,但其稟賦在心所引發的生活觸動,癡情遐想,卻有著共同之處。兩者互相印證、啟迪,可以使我們受到巨大審美力的吸引,對詩的真諦得到進一步的理解。
全篇通過主人公的獨白,層次遞進地展現她的內心世界,以人物心理活動的直接描寫表現主題,真摯動人,不失為一首佳作。
注釋
①節物: 季節物候。指自然物所反映出來的季節變化。坐: 因。②樂府詩《怨歌行》表面上詠團扇,實際用意是用用團扇比喻女子。在古代男權社會中,女子的命運就像團扇一樣,當男子需要的時候就 “出入君懷袖”,不然就 “棄捐篋笥中”。因此,秋扇在古典詩歌中,一直被用作棄婦的象征。這句化用其意。③異縣: 猶言異地。且: 等列連詞,又也。④霰 (xian獻) : 水蒸氣在高空中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
上一篇:《過天山周敬之席上和人韻》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人之常德》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