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言情贈友詩歌
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暗里回眸深屬意,遺雙翠,騎象背人先過水。
這是一首健康明朗、輕松活潑的愛情頌歌。它所描摹的不是貴族男女病態的纏綿,也不是市井之徒鉆穴逾墻的放蕩,而是南方少數民族一對少男少女之間那種火熱的純情。前三句寫出他們相會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春深時節,暮雨初霽,青翠的越秀山麓,古老的越王臺前,在紫紅色的刺桐花下,映出這么一雙楚楚動人的儷影。但這到底是有約在先還是不期而遇?是一見鐘情還是相慕已久? 詞人都未交待, 讀者也不必深究, 反正他們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相見”了,并且相愛了。何以見得?有下面幾句為證。
“暗里回眸”不是火辣辣的、無所顧忌的直視,它刻畫出少女含羞的情態,或許還有那么一點初戀的嬌怯。而“屬意”又說明這“回眸”不是偶然的無心一瞥,而是滿含著萬千情意的送情秋波。“深”字既寫情意之深厚,又寫目光之深沉。因此,這滿含了柔情蜜意的深沉目光,當有無限動人的力量,那位少年郎該是如何欣喜激動,就不難想象了。兩情相悅如此,接下去應是無限甜蜜的喁喁私語或者撼人肺腑的海誓山盟了?然而詞人未寫,讀者亦不必猜度,因為畢竟時代不同,風俗各異,也許在他們那個時代,在他們那種時刻,眉目傳情,已是最生動深刻的語言,而一切詞句和聲音反而成為多余。看來確乎如此,詞中少女一語未發,已自離去。是不歡而散抑或不了了之?不必擔心,她頭上那珍貴的飾物還留在這兒。那么這“遺雙翠”又是否因為她粗心或者慌張?都不對,她心上的情郎決不會遲鈍到如此地步,以至于猜不出這“雙翠”正是少女故意留給他的愛情信物。至于這位少女到底去了何處,詞的最后一句只作了一個大概的,但又是余味無窮的回答,說她騎著大象,避開人們的注意,“先”過河去了。“騎象”約會,既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又以動物的粗笨龐大襯托出人的嬌小玲瓏。“背人”二字進一步點出少女的害羞心理,同時也說明這約會并未結束,而是需要去找一個更為隱密的幽會之所。“先”字則暗示出那位少男一定會緊隨其后,“過水”而去。至于他們“過水”之后去了什么地方,又做了些什么,詞人沒再交待,也不必交待,而可以任讀者去想象了。
這首詞沒在人的外表上多費筆墨,而是先著力刻畫了環境之美,并進而襯托出詞中人物的情感之美。對于那位少女,詞中也只用了一個雙目含情的特寫鏡頭和一個騎在象背上的背影遙視,便將其花面含羞而又熱情如火的美麗形象描畫得如此生動,以至于千載之下,尚給人呼之欲出的感覺。可見,作者將形式上的簡潔生動,與內容上的含蓄豐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上一篇:《制衣寄外》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南鄉子》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