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不肯昭陵住》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唐·劉餗《隋唐嘉話下》:“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獻(xiàn)之宣帝。隋平陳日,或以獻(xiàn)晉王,王不之寶,后僧果從帝借拓。及登極,竟未從索。果師死后,弟子僧辯得之。太宗為秦王日,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師處,使蕭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又,唐·李綽《尚書故實(shí)》記太宗曾對高宗耳語,說:“吾千秋萬歲后,與吾《蘭亭》將去也。”所以太宗上仙后,“用玉匣貯之,藏于昭陵。”又,宋·歐陽修《集古錄》說,唐末之亂,昭陵為溫韜所發(fā),盜其所藏,但皆剔取其裝軸金玉,而后棄其書畫,因此諸墨跡流落人間。以此推斷則《蘭亭》也應(yīng)在其中。有關(guān)《蘭亭序》法帖的下落在不少筆記及書法史、論作品中都有記載,如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等書。
又,元·白樸曾著雜劇《蕭翼智賺蘭亭記》演唐太宗派蕭翊去僧辯才處,設(shè)計賺出《蘭亭序》的故事,已佚。
【釋義】傳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帖真跡,原隨葬昭陵,后昭陵被盜,又流落在外,不知去向。
【例句】蘭亭不肯昭陵住,老逸少是獻(xiàn)之父。(馮子振[正宮·鸚鵡曲]《蘭亭手卷》)此首小令起首寫《蘭亭》手卷的失落,又聯(lián)系當(dāng)年東晉的歷史情況,以抒發(fā)作者陵谷變遷的感嘆。昭陵是唐太宗陵墓。
上一篇:元曲典故《鳷鵲殿》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黃庭》換鵝(右軍觀鵝)》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