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筇》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一百三十里,曰龜山……多扶竹。”晉·郭璞注:“邛竹也,高節實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又,晉·戴凱之《竹譜》:“竹之堪杖,莫尚于筇,磥砢不凡,狀若人功。”又,《漢書》卷六十一《張騫傳》:“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又,左思《蜀都賦》:“于是乎邛竹緣嶺,菌桂臨崖,旁挺龍目,側生荔枝。”李善注:“邛竹出興古盤江以南,竹中實而高節,可以作杖。”又,杜甫詩《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老思筇杖拄,冬要錦衾眠。”又,黃庭堅《次韻德儒五丈新居并起》:“稍喜過從近,扶筇不駕車。”又,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筇竹杖蜀中無之,乃出徼外蠻峒。蠻人持至瀘、敘間賣之,一枝才四、五錢。以堅潤細瘦,九節而直者為上品。蠻人言語不通,郡中有蠻判官者為之貿易。”
【釋義】筇竹,也稱邛竹,是竹子的一種,質堅韌,故可用來做手杖。產于我國西部,一說來自印度,身毒國即印度。
【例句】故此扶筇而來,不免到他門首。(柯丹邱南戲《荊釵記》第五出《啟媒》)錢流行年老,因而拄竹杖行走。
上一篇:元曲典故《扶桑掛弓》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掛冠》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