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又,《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又,晉·葛洪《抱樸子·自敘》:“秋毫之贈不入于門,紙筆之用皆出私財。”
【釋義】秋毫,野獸的獸毛,至秋天變得很細很小,絨毛一般,以便過冬保暖。后以此形容很小的東西。《莊子·齊物論》這兩句的意思是闡發其“等萬物”的思想,意謂像秋毫那樣小的東西可以看成最大,而泰山卻可以看做一座小山,夭殤的童兒可以認為長壽,而彭祖這樣長壽的人卻可認為他短命。那是因為標準不一樣。秋毫可引發出“秋毫無犯”、“明察秋毫”等意。
【例句】①眼前多少秋毫末,人世是非將就我。(陳草庵[中呂·山坡羊])作者把人世間的俗事比作微不足道的秋毫之末。②《鷓鴣天》:千里承恩秉郡旄,矢心曾不染秋毫。(柯丹邱南戲《荊釵記》第四出《堂試》)不染秋毫比喻為官清廉。為考官道白。③我與人秋毫無犯,則為氣昂昂,誤得我這鬢斑斑。(鄭光祖雜劇《醉思鄉王粲登樓》第一折[混江龍])王粲說他對人從沒有絲毫冒犯,只為志氣高昂,易得罪人,誤了前程。④臣道當卑順,秋毫敢犯之。(施惠南戲《幽閨記》第四出《罔害皤良》[江兒水])聶賈列責陀滿海牙,并且說臣道卑順,絲毫不能犯上,其意在阻止陀滿海牙諫諍。
上一篇:元曲典故《秋云帕》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秋波》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