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紱
征衣漠漠帶風沙①,暫得歸來重可嗟。
在客每憂難作客,到家誰信卻無家。
解裝羞貰鄰翁酒②,借榻多分野衲茶③。
堪笑此身淪落久,夢中猶自謫天涯。
【注釋】
①漠漠:密布。②貰(shi):賒欠。③野衲:野寺的和尚。衲為僧衣,也是和尚的代稱。
【評說】
本詩選自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五六。
王紱另有題語,詳述畫作此圖的本事,云:“孟敷與仆先后云內南歸,相去百里間,不遑一見,乘便寫此竹奉寄,并錄初詩去,發一笑也。庚辰五月四日王紱。”庚辰,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孟敷,即陳孟敷,與王紱一起被謫山西。百年后,沈周得見此圖此詩,當即和詩一首,附題語以志感慨,詩云:“故園歸計似團沙,萬事荒荒付一嗟。蟻國不須論幻夢,燕巢今已過鄰家。贈人墨老流離竹,借榻詩存感慨茶。百歲此圖三展轉,后來得失尚無涯。”題語云:“洪武庚辰(按,沈氏誤記,洪武年間無庚辰年),王舍人孟端與孟敷陳先生同涉難北歸,間寫此竹及詩以寄,中間曠懷歸況,藹然可見,遂和其韻,以識感慨。弘治甲子距庚辰得一百八年,冬至日,后學沈周題,時年七十有八。”以上這些題語與題詩,并見于《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五六,非常有助于人們對本詩的理解,特此慎重地向大家推薦。
王紱善于墨竹,徐沁《明畫錄》云:“永樂間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橡林遺法,評者謂能于遒勁中出姿媚,縱橫外見灑落,蓋由方寸間具有瀟灑淇澳,故不覺流出種種臻妙耳!”這首題寫在寄給陳孟敷竹圖上的詩,著重攄寫自己流離淪落生涯的感慨和歸家后的景況,畫家沒有心思去摹寫畫面具象和表述構思匠心,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抒情性的題畫詩。首聯述“歸況”。詩人從北方返鄉,旅途上歷經千辛萬苦,征衣布滿風塵,暫時到家還不斷地嗟嘆,追念路上的苦況。頷聯兼寫流離生活和歸家景況,貶謫北地,常常憂慮難于作客;歸回家鄉,舊家破碎,誰會相信“到家卻無家”。頸聯再申述歸家苦況。解下行裝,囊中空澀,向鄰翁貰酒,自覺羞慚;家徒四壁,向野寺僧人借榻,連累僧人多給予茶葉。這一聯緊承上聯,是“卻無家”的具體描寫,將歸家的苦況更推進一層。尾聯拍合全詩,感嘆此身淪落已久,窮苦至極,即使脫離貶所,安全回歸家鄉,卻仍然有身在北地的感覺,夢中還好像被貶謫在天涯一樣。這首題畫詩寓敘寫于抒情之中,將淪落生活和歸家景況結合起來描寫,感情真切,語調深沉,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題家藏劉松年小方》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平林野水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