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
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
臨水人家竹樹中,只因孤嶼水船通。
當門細荇牽微浪,繞屋藤花落軟風。
沈周的題畫詩極多,這兩首又沒有具體的題目,統稱《題畫》,不知究竟題詠的是哪兩幅作品。不過這沒關系,并不影響我們欣賞這兩首詩,因為它逼真地寫出了畫境。
第一首是“夕照吟詩圖”,寫一位杖藜老人在夕陽將下時,對著一片美景吟詩。碧水丹山,映照著杖藜的白發詩人,這色彩的對比多么鮮明,這種敷彩設色的高明技巧,貫通了詩畫,把讀者(或觀畫者)帶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境界。那么,畫中的這位白發詩人,處在“夕陽猶在小橋西”的特殊的背景下,究竟想些什么?吟些什么?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曾經吟唱過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嗎?還是元代杰出散曲家馬致遠曾經吟唱過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呢?仔細品味詩中所寫情景,看來都不是。這位詩人,雖已進入“杖藜”之年,并無垂暮之感,相反,從“夕陽猶在小橋西”的“猶在”二字,還微逗出不伏老的旺盛生命熱力。同時,從他在夕陽將下時仍悠然自在地在全神貫注地“微吟”來看,他顯然是一位遁世的隱士,而不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他不可能產生天涯淪落之感。如果要找一位古代詩人來比方的話,他倒更像“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王維。而這首詩以動出靜、動而愈靜的境界,也很像王維的詩境。 “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詩人低微的吟詩聲居然驚動了溪鳥,使它飛入亂云深處去啼叫,這環境的清幽靜謐便不言而喻了。而啼聲一過,環境更靜。這不就是王維《鳥鳴澗》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嗎?
第二首是“水鄉隱居圖”,寫一位水鄉隱居者所住環境的清幽恬美。如果說前一首主要是寫一位隱居詩人的創作活動的話,那么,這一首便是“見物不見人”了,但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則隱在物中。首句交代有一戶臨水而居的人家映藏在竹樹叢中。既臨水,又有竹樹掩映,環境已經夠清幽的了。次句補充說明因為這是一座孤島,所以平常無人來往,只有靠水船才能相通。至此,讀者方了解環境如此清幽的具體原因。三、四兩句,則進一步通過細微深入的景物描寫, 以烘染氣氛,強調居住環境的清幽靜謐、恬美安適。你看,當門有細長的水草被微浪牽引著翠葉,繞屋有青青的藤蔓纏繞著,像綠色的屏障,那細碎的藤花在輕軟的和風中籟籟落下。詩中有意用了“細”、 “微”、 “軟”等字樣,仿佛連這里的植物風浪都很知情識趣,唯恐形體過于粗大、動作過于強烈,也會破壞這兒的靜態美似的。盡管全詩都是寫景,沒有一個字直接寫到這位水居主人的情況,但是這位主人恬淡寡欲的情懷,與世無爭的為人,清曠自如的風格,不是都躍然于紙上了嗎?
前人說,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我們則認為,這兩首有聲畫,賽過了無聲詩。
上一篇:《題湖石花卉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畫》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