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宋自遜·驀山溪》宋自遜
宋自遜
自 述
壺山居士①,未老心先懶。愛學道人家,辦竹幾、蒲團茗碗②。青山可買,小結屋三間,開一徑,俯清溪,修竹栽教滿。客來便請,隨分家常飯③。若肯小留連,更薄酒、三杯兩盞。吟詩度曲,風月任招呼,身外事,不關心,自有天公管。
盧鴻草堂十志圖(之二) 【清】 王原祁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壺山居士:作者自號。居士,猶言處士,古代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②蒲團:用蒲草編成的團形墊具。茗碗:茶碗,茶杯。③隨分:隨便。
鑒賞 這首詞題為“自述”,也就是敞開心懷,自我描述、刻畫和解剖的意思。
從作者的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未老先衰,心灰意懶,身外事一切置之不管。為什么會如此呢? 結合作者的簡單生平和他在此詞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我們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對功名的灰心失望。宋自遜大約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社會動蕩時期。“未老心先懶”,說明他之前也曾雄心萬丈,積極進取,希望能夠建功立業。他曾有《晝錦堂·上李真州》詞云:“恨不明朝出塞,獵獵旌旗”,“挑燈看,龍吼傳家舊劍,曾斬吳曦”,頗為雄壯激烈。吳曦在宋寧宗開禧年間曾投靠金國,并引金兵入四川、攻襄陽,后被楊巨源等刺殺。而真州知州李道傳是當時有名的忠義正直之士。作者以詞表達了自己從軍報國的激壯之心,然而因為種種阻礙和挫折,最終未能如愿。他的另一首《西江月》詞可謂一語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何敢笑人干祿,自知無分彈冠。只將貧賤博清閑,為取書遮老眼。”報國無門,懷才不遇,使他看透了世情,看透了當時統治階級的軟弱無能,面對國破家亡的危機,他心灰意懶,失去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是道教思想的影響。文人們時常徘徊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他們身上時常表現出人格的兩重性。人生仕途得意時,儒家進取思想引導著他們,積極用世,渴望建功立業;遭受失意打擊時,佛道思想又成了一種麻醉劑,于是就消極遁世,無為退讓。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和統治階級的提倡,道教思想盛行,詞人懷才不遇,因此轉而以道教思想自慰。傳說道士們常懸一壺,可變化為天地日月,如世間萬象,因以“壺山”比喻道家清虛勝境。作者以“壺山居士”自謂,“愛學道人家”,表明了他愿效仿道家“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漢書·藝文志》),與世無爭,淡泊無為,怡然自得的思想。
三是自甘淡泊,優游林泉的個性。由于對現實的悲觀失望和道教無為思想的影響,詞人養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格。他認識到了“名利等成狂夢寐,文章亦是閑言語”(《滿江紅·秋感》),“身外聲名,世間夢幻,萬事一酲無是非”(《沁園春》),于是避開了熱鬧塵世,過起了隱居生活。他在青山一角蓋了三間草屋,周圍曲徑通幽,溪水清澈,綠竹繞宅。平時可以焚香煮茗,清溪垂釣,隨意寫點文詞,吟風弄月,有時客人來訪,也只是家常飯相待,再加“三杯二盞淡酒”而已。這里“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唐劉禹錫《陋室銘》),也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個性。
全詞語句曉暢,風格清新明快,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南宋后期朝政腐敗,政治黑暗,一部分知識分子感到沒有出路的社會現實。(李飛躍)
鏈接 宋初著名道士陳摶。陳摶(?-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是北宋初年的著名道士。他原是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早年讀經史,有濟世之志,后歷舉進士不第,就隱居在武當山的九室巖上,后移居華山的云臺觀和少華石室,與呂洞賓等為友。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曾到東京(今河南開封),向宋太宗提出“遠招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的建議,因得太宗的寵信,賜號希夷先生。相傳享年百余歲。陳摶好《易》,所著《無極圖》《先天圖》,“不煩文字解說,止有圖以寓陰陽消長之數,與卦之生變”。據《宋史·朱震傳》記載,“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白玉蟾(1194-?)是南宋時期著名的道士,是全真道南五祖之一。他的本名叫葛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等。祖籍福建閩清,生于瓊州 (今海南瓊山)。白玉蟾曾師事陳楠,學習內丹之術,他兼習道教各派方術,且研究禪學,故其內丹理論多融禪學思想。白玉蟾以精、氣、神為核心的內丹理論,對元代以后道教的修煉方術產生很的大影響。另外,他又擅長齋醮科儀,常為人驅邪治疾。
金代的佛藏《趙城金藏》和道藏《大金玄都寶藏》。金政權統治區域內,佛教、道教的信徒很多,隨著印刷技術的提高,許多北方的信徒紛紛捐施財物以刊刻佛藏和道藏。其中最有名的是佛藏《趙城金藏》和道藏《大金玄都寶藏》。金代河東南路(今山西南部)的佛教信徒捐施財物,延請雕經和尚刻成一部規模宏大的佛藏《金藏》,俗稱《趙城金藏》,今藏于國家圖書館。金代的中都天長觀(今北京白云觀)在宋代《道藏》經版的基礎上,又搜集了遺經千余卷,刊刻成《大金玄都寶藏》六千四百五十五卷。據史料記載,金代京城內外《道藏》的經版多至六、七副,一時成為中國道教史上的盛事。
上一篇:《兩宋詞·劉子翚·驀山溪》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晁補之·迷神引》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