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圣謨
風號大樹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隨時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
項圣謨(1597—1658),明末清初畫家。初字逸,后字孔彰,號易庵、胥山樵、松濤散仙、存存居山、醉風人、大酉山人、蓮塘居士、煙波釣徒、逸叟、狂吟客、鴛湖釣叟、不夜樓中士等。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家貧志潔,賣畫為生。入清不仕。工書畫,山水初學文征明,后擴于宋,而韻于元。亦精于花木竹石,尤善畫松,有“項松”之稱。董其昌評論說:“孔彰樹石、屋宇、花卉、人物,皆與宋人血戰(按指突破宋人傳統);山水又兼元人氣味。雖其韻天自合,要亦功力深至。項子京有此文孫,不負好古鑒賞、百年食報之勝事矣。”(《容臺集》)項亦善詩文,著有《朗云堂集》和《清河草堂集》。傳世畫作有《風號大樹圖》、 《蒲蝶圖》、 《且聽寒響圖》等。
《風號大樹圖》創作于清初。圖畫一棵獨立的大樹,干粗根壯,頂天立地,雖樹葉落盡,但枝柯繁密、勁硬,在迎抗狂風的襲擊,給人以孤獨而又剛勁的感覺。樹下畫一老人,拄杖背立,遙望遠山和殘陽,似在徘徊深思。構圖奇特, 造型別致,象征意味很濃。
題畫詩既形象地描述了畫境,又寓有深意。詩意是說,在日薄西山、暮色蒼茫之際,狂風怒號,似要撕裂一切,有一棵大樹挺立于天地間?;赝暮?,茫茫無邊。一位孤獨的老人,拄著拐杖,遙望遠山、大海、殘陽,準備隨順時間的早晚變化以求適應氣候的冷暖差異,盡管對于水中經霜凋殘的菰蒲,令人有不堪回首之感。
詩和畫,寄寓著作者處于改朝換代之際的獨特的悲憤心情。隱喻國破家亡(其家慘遭清兵劫掠,全家離鄉遠逃,文物喪失殆盡),環境極其惡劣;對于晚明殘敗黑暗的政局,雖令人不堪回首,但仍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準備隨時屈伸,繼續堅強地生活下去。詩畫中的大樹、狂風、斜日、西山、四海、短策、旦暮、菰蒲均有雙關義,并且在詩畫中組成了一個渾然統一的整體,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詩畫藝術水平。
因為這首詩典型地表現了身處逆境的知識分子的頑強不屈意志,所以魯迅先生曾于1934年、1935年兩次寫成條幅贈人,可見魯迅先生對于這首詩的酷愛。
上一篇:《題風號大樹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飛瀑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