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
何人圖四皓,如語話嘮嘮①。
雙鬢雪相似,是誰年最高?
溪苔連豹褥②,仙酒污云袍③。
想得忘秦日④,伊余亦合逃⑤。
【注釋】
①嘮嘮:即嘮嘮叨叨,說話啰唆不已。②豹褥:豹皮褥子。③云袍:本為道士的袍服,這里指隱士所著的袍服。④忘秦日:指秦末農民起義。⑤伊余:我,語出《詩經·邶風·谷風》:“不念昔昔,伊余來塈。”伊,語助詞,無義。合:應當。
【評說】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八二九。
貫休(832—913),唐代詩僧,俗姓姜,名休,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出家于蘭溪和安寺。天復二年(902)秋入蜀,為王建所重,賜號禪月大師。休年少時即擅詩名,工書善畫,畫師閻立本,所畫羅漢甚奇妙,為世所寶。著有《禪月集》。
四皓,即漢代初年隱于商山的四隱士,名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四人須眉皓白,故稱“四皓”。據首句“何人圖四皓”,可知此圖不像是詩人自己畫的,未知那位畫家所畫?《宣和畫譜》記載五代前蜀畫家支仲元有《商山四皓圖》,然貫休并未指明,也很難斷定貫休題詩之圖即為支仲元所畫。
貫休的題詩,主要描寫畫面形象。首聯就畫面人物神情著筆。詩人說不知是誰畫了這幅《四皓圖》,栩栩如生,老人們正在講話,嘮叨不休。頷聯緊承上聯意,寫四皓的形貌,他們的雙鬢都潔白如雪,分不出誰年高,誰年低,用一反詰句“是誰年最高”點出,亦見構思、造句之巧慧。頸聯再承首聯意,仍就畫面上四皓形象運筆,寫出他們在商山中的生活。隱士的豹褥與溪邊的青苔相連,淋漓的仙酒潑翻污濕了隱士的袍服,他們陶然于世外,完全忘掉秦末的戰亂。尾聯結出題旨,詩人認為四皓當時避入商山隱居是正確的,如果是我也會這樣做的。此詩寫于唐末五代天下紛爭、動亂的年代里,貫休在題寫《四皓圖》的詩中這樣想、這樣寫,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臺中遇直晨覽蕭侍御壁畫山水》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墨蘭》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