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儀鸞供帳饕虱行①,翰林濕薪爆竹聲②,
風簾官燭淚縱橫③。
木穿石槃未渠透④,坐窗不遨令人瘦,
貧馬百藖逢一豆⑤。
眼明見此玉花驄,徑思著鞭隨詩翁,
城西野桃尋小紅。
【注釋】
①儀鸞:儀鸞司,掌管鹵薄儀仗、皇帝祠郊廟、出巡、宴會和內庭供帳等事務。供帳:供設帷帳。饕虱行:因為所供帷帳使用后很少洗換,所以饕餮蚤虱漫行其間。②爆竹聲:受潮的薪柴,燃燒時會發出響聲,如爆竹聲。③淚縱橫:官燭迎風搖晃,燭淚紛垂,縱橫凌亂。④木穿石槃:陶弘景《真誥》記載傅先生得道的故事,說:“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積七年,而太極老君詣之,與之木鉆,使穿一石槃,厚五尺許,云:‘穿此槃,便當得道。’其人乃晝夜穿之,積四十七年,鉆盡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槃,即盤。 ⑤藖(xian):斫余的草莖。
【評說】
本詩選自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三、厲鶚《宋詩記事》卷三三。
這是一首七古題畫詩,別具一格,是黃庭堅在禮部試院時作,抒寫懷才不遇的感慨。觀畫而發感慨,感慨因畫而觸發,李伯時的畫馬,便是詩人情感外泄的媒介物。
全詩分為三個層次。首三句,描寫試院里簡陋、寒酸的景況,烘托凄寒的氛圍,為表達“不遇”的題旨張本。次三句,描寫詩人鎖宿試院時間很長,生活極為清貧。“貧馬”句,采用隱喻手法,以馬況人,非常恰當貼切,與下文觀伯時畫馬發抒感慨,有著內在聯系,使上下層次之間的過渡,十分自然。最后三句,詩筆歸到題面的“觀伯時畫馬”上,透出題畫正意。“玉花驄”,即是李公麟此圖所畫的具象,全詩只有這一句,題詠了畫面形象。“徑思”二句,又由畫馬推想開去,以畫馬作真馬,詩人想象騎上玉花驄,追隨詩翁,到城西去尋找野生的小紅桃。詩人沒有用直接議論或直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卻用宕開一筆的寫法,從馬畫生發開去,意欲騎馬去尋找自然界的春光,從反面襯出詩人厭惡試院生活、悲嘆自身遭際的真情實感。詩意從反面透出,耐人尋思,韻味悠長。
這首題畫詩有兩個明顯的藝術特征,與眾不同。首先,一般題畫詩都是從描繪畫面形象入手的,而本詩卻從禮部試院落筆,具體描寫自己的寒酸清苦、功業無成的景況,然后再扣到李公麟的馬畫上,抒發觀畫人的主觀情思。其次,這首詩使用促句換韻格,全詩凡九句,三句一韻,句句用韻,首三句押平聲庚韻,次三句押去聲宥韻,尾三句押平聲東韻,平仄交替,韻換意轉,形成三疊。胡仔說:“此格《禁臠》謂之促句換韻,其法三句一轉韻,三疊而止。此格甚新,人少用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八)
上一篇:《觀于舍人壁畫山水》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