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木蓮樹生巴峽山谷間①,巴民亦呼為黃心樹。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楊,有白文;葉如桂,厚大無脊;花如蓮,香色艷膩皆同,獨房蕊有異。四月初始開。自開迨謝②,僅二十日。忠州西北十里,有鳴玉溪③,生者秾茂尤異。元和十四年夏,命道士毋丘元志寫④。惜其遐僻⑤,因題三絕句云。
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藥掛高枝。
云埋水隔無人識,唯有南賓太守知⑥。
紅似燕支膩如粉⑦,傷心好物不須臾。
山中風起無時節,明日重來得在無?
已愁花落荒巖底,復恨根生亂石間。
幾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拋擲在深山。
【注釋】
①巴峽:地名。指巴縣以東江面的石洞峽、銅鑼峽、明月峽。②迨:等到。③鳴玉溪:《太平寰宇記》卷一四九:“鳴玉溪在州(即忠州)西十里,上有懸巖,瀑布高五十余丈,潭洞幽邃,古木蒼然。” ④毋(wu)丘元志:憲宗時道士,生平不詳。近人潘天壽《中國繪畫史》第三編第一章《唐代之繪畫》:“花鳥作家則有毋丘元志之善花果,嘗為白居易寫《木蓮》、《荔枝》圖,為其特擅。”毋丘,復姓。⑤遐僻:遙遠偏僻。⑥南賓太守:《唐書·地理志》:“忠州,南賓縣。”故“南賓太守”即忠州刺史。白居易以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除忠州刺史,十四年三月到忠州。⑦燕支:即胭脂。
【評說】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四四○。《全唐詩》無題目,以序作之,似嫌冗長,今采用清汪立名編《白香山詩集》之法,標此詩為《木蓮樹圖》。
這組詩寫于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剛任忠州刺史時,是一組典型的借花寓意的題畫詩。第一首詩中,詩人先以芙蓉、芍藥兩花來形容木蓮樹花色的香艷。木蓮花就像是從碧水中移到陸地上的芙蓉,又像是被拋上高枝的芍藥,芙蓉的清雅高潔,芍藥的嬌妍多姿,木蓮花兼而有之。但是,如此美麗的花朵卻是“云埋水隔無人識”,因其遐僻,除了詩人自己外,世上再無人能賞識它、愛惜它了。它只能默默無聞地自開自落,自憐自哀。詩人惜木蓮實則是憐自己。他雖然從江州司馬調至忠州刺史,但忠州乃是“云埋水隔”的偏僻之地,木蓮花尚有自己來發現、欣賞,自己又能被誰發現、賞識呢?雖有滿腹濟世經綸,滿腔壯志豪情,又能如何呢?詩人借木蓮花寄寓自己懷才不遇、被埋沒荒遠之地的憤慨之情。
第二首詩抓住木蓮花樹“自開迨謝,僅二十日”的特點,抒發“傷心好物不須臾”之感慨。“山中風起無時節,明日重來得在無?”一個問句寫出了詩人無限的惋惜和惆悵之情,聯想到自己,從太子左贊善大夫被貶為江州司馬,現在雖轉任忠州刺史,但那并不是能使自己一展才情、一施抱負之處。宦海之波難以捉摸,自己年且五十,誰知還能不能再返長安、再施抱負呢?
第三首詩的前兩句寫木蓮樹的生存環境。木蓮樹生長于荒巖亂石之間,花開無人識,花落無人惜,詩人以“已愁”、“復恨”兩詞表達了對木蓮樹此種遭遇的強烈不滿。“幾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拋擲在深山”兩句,是說詩人數次想移木蓮樹出谷,讓其美麗為天下人共賞,可惜總是不能成功,詩人不禁發出責問:上天為什么如此不識好歹,一定要讓這樣美麗的花埋沒深山?詩人滿腔的憤懣、無奈,溢于言表。自己又何嘗不是和木蓮樹一樣的命運呢?這里的“天”,有暗指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意思在,詩人對皇帝的不識英才,讓有識之士埋沒荒遠僻地提出了指責。何義門《義門讀書記》中即言“天教拋擲在深山“一句是詩人”自謂”。其實,不只是這首詩中有“詩人自謂”的意思,而在其他兩首詩中都有,詩人是借題畫來抒發自己心中的不平、憤懣、無奈之情。
上一篇:《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李仲永墨梅》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