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友仁
崇山過新雨,蒼翠濃欲滴。
林深不通人,溪回有吟客。
日落古道空,天青暮云碧。
何處一聲蟬,幽棲仍自得。
米友仁(1074—1153),宋代畫家。小名寅哥、虎兒,自號懶拙老人,因黃庭堅贈送他一方古印并詩: “我有元暉古印章,……教字元暉繼阿章。”因字元暉。原籍襄陽,后遷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閣侍制。他是米芾的長子,善書畫,承父法,能傳家學,世稱“小米”。湯垕《畫鑒》: “(友仁)作山水清致可掬,亦略變其尊人所為,成一家法。煙云變滅,林泉點綴,生意無窮。”存世作品有《瀟湘奇觀》、 《云山得意》、 《大姚林圖》等。
董源(?—962),五代畫家,字叔達,鐘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南唐時入畫院,曾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工畫山水,早年師李思訓、王維,郭若虛說他的畫: “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圖畫見聞志》)董源取二家法,創造自己的風格。他多寫江南真境,畫風雨溪谷、煙云晦明、千巖萬壑、山石瀧水,使人遐想。畫風細密、精致,充分表現出南方山水風景的秀潤多姿。傳他畫法的是江南和尚巨然,并稱“董、巨”。存世作品有《瀟湘圖》、 《夏景山口待渡圖》等。
《宣和畫譜》里記載董源《夏山圖》有兩幅。一幅傳至現代,藏上海博物館。但照米友仁的詩意看,他題詩的那幅畫,不是傳世的《夏山圖》。米友仁為董源《夏山圖》題詩,表明了自己的藝術淵源,因為米氏父子的畫風,深受董源山水的熏染。湯垕《畫鑒》說: “至米氏父子,用其(指董)遺法,別出新意,自成一家?!薄敖竦幸粰M披紙畫,上題數百行字,全師董元,真元暉第一品也?!泵子讶首陨硎钱嫾遥謳煼ǘ串嬶L,因此,他對董源《夏山圖》的鑒賞,獨具只眼,題董源《夏山圖》的詩,必能寫出他人所不能見到的藝術三昧來。
詩句從畫面上的遠山發端, “崇山過新雨,蒼翠濃欲滴”,新雨剛過后的疊嶂重巒,樹木郁郁蔥蔥,蒼翠濃潤欲滴。首句與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意象相似,次句的意象,則與郭熙的畫山理論“夏山蒼翠而欲滴”切合。接著,詩人又著眼于畫上的近處林薄與溪谷, “林深不通人,溪回有吟客”,林木濃密,不通行人;溪水回轉,詩人臨流吟唱。以上四句詩描繪的景象,完全符合董源畫“樹石幽潤,峰巒清深”(湯垕《畫鑒》)的特征。第五、六兩句,又寫畫面上遠處的景象: “日落古道空”,古道伸展到遠方,道上空無一人,只有殘照夕嵐籠罩在古道旁的山崖上,遠方空間里,“天青暮云碧”,青天上的碧云在日暮時會合。這里的畫意,是從“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 (江淹《休上人怨別詩》)的詩意中轉化來的,與上句“溪回有吟客”相應,表現畫中的“吟客”正在凝望著古道,思念著遠方的友人。以上詩句表明,本詩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定格,它隨著詩人眼光的移動,畫面景象的攝取也不斷變化,從而形成詩思的迅速跳躍,增加詩美的靈動感。
結尾二句,是詩人代畫家所作的自我寬慰: “何處一聲蟬,幽棲仍自得。”不知從哪里傳來一聲蟬唱,空谷傳響,分外幽靜,留住在這種境界里,悠然自得,聊以自慰。這是畫家的自慰,也是詩人觀畫后的感受,能在這里幽棲,確能自得其樂。詩學里有“以樂景寫哀,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王夫之《姜齋詩話》)的理論,同樣,古人已經認識到以鬧聲寫靜境倍增其幽靜的道理,王籍《入若耶溪》詩寫道: “蟬嗓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本詩以“一聲蟬”烘托“幽棲”,也是用了這種手法。
能給人以美感享受的題畫詩,不僅僅用白描手法,具體描繪畫面景象,而且要深入領悟畫家的藝術匠心,將存乎畫境的“幽深古潤,使人神情爽朗” (《畫鑒》評《夏山圖》語)的“意”,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幫助讀者進入畫的意境中去。米友仁的《題董源夏山圖》完全符合這樣的審美標準,因為這首詩最可貴的地方,便是說出了繪畫形象難以表現的“意趣”。
上一篇:《題自畫新羅山人小影》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西洲話舊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