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
中有云氣隨飛龍。
舟人漁子入浦溆,山木盡亞洪濤風。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王宰,唐代畫家。關于他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他善畫山水、松石,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列他的畫為“妙上品”。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 “(宰)多畫蜀山,玲瓏嵌空,巉嵯巧峭。” 《唐朝名畫錄》提到朱景玄親見王宰畫, “曾于故席夔舍人廳見一圖障,臨江雙樹,一松一柏,古藤縈繞,上盤于空,下著于水。”可見他的畫,稱名于時。杜甫于上元元年(760)春天, 卜居成都草堂,從此開始,他與蜀地畫家韋偃(原是京兆人,寓居蜀地)、王宰交游。這首題畫詩,當作于這個時期。
本詩開端奇崛,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這不是說王宰運筆滯緩,而是描寫王宰重視意象經營、一絲不拘的態度。清代畫論家方薰曾從繪畫理論方面對這二句杜詩作過闡釋:“筆墨之妙,畫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畫,意在筆先。杜少陵謂:十日一石,五日一水者,非用筆十日五日而成一石一水也。在畫時意象經營,先具胸中邱壑,落筆自然神速。”(《山靜居畫論》)很有見地。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王宰擅長繪事,他不愿受人干擾,要從容不迫地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才肯為人作畫。以上四句,寫王宰的構思特征和創作態度,首先稱贊他的畫品,這與一般題畫詩先從畫面著筆的寫法不同,是一種新的起法。
中段七句轉到畫面描述上來。 “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 “壯哉”二字,總提一筆,下貫全段文字。昆侖,傳為西王母居住的仙山,在極西處;方壺,海上三神山之一,在極東處。詩人以此兩山喻王宰山水圖乃是仙境。王宰畫的水是“巴陵洞庭日本東”,湖南巴陵縣的洞庭湖水和日本東海的海水,再加上“赤岸水與銀河通”,江海的水波與天上的銀河相通。水中云氣㳽漫,似有飛龍舞動。云氣隨飛龍,化用《易·乾》 “云從龍”語。三句均寫“壯”字,取境窅遠,形容畫上壯闊的水景。 “舟人漁子入浦溆,山木盡亞洪濤風”,巨風掀起了波濤,山上的樹木都低下頭來,漁船都停靠在岸邊。二句寫水勢,兼寫風勢,筆墨生動,極意形容畫面上壯偉的氣勢,倒扣本段首句的“壯哉”意。
詩的末段,以觀畫詠嘆作結。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稱贊王宰的畫工于遠勢,能在咫尺畫幅中表現萬里江山的氣象。畫中的一切景象,均被這二句詩說荊這里,暗用梁蕭賁事。 《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傳》:“(昭胄子賁)能書善畫,于扇上畫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這便是蔡絳《西清詩話》所謂的“用事而隱其語”的表現手法。最后二句,忽發奇想:“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意謂怎能得到一把并州(今山西太原)出產的鋒利剪刀,把畫面上的吳淞江水剪一半下來,帶回家去。詩句夸張地表達了詩人極度喜愛王宰山水畫的心情。這二句詩,意若己出,但也暗用了晉索靖的故事,索靖看見名畫家顧愷之的畫,十分欣賞,說:“恨不帶并州快剪刀來,剪淞江半幅紋練歸去。”(王嗣奭《杜臆》引邵寶之說)
王嗣奭評這首題畫詩,說: “此詩通篇設想,俱有戲意,而收語尤戲之甚,故云戲題。”(《杜臆》)王氏說“通篇設想”,極是,因為王宰縱筆畫來,決不會標明某山為昆侖,某水為洞庭,詩人純從藝術想象出發,精心領會畫意,用超越空間界限的詩筆,來描述這幅畫。當然,詩人的藝術想象是以畫家的藝術構思為基礎的。據《唐朝名畫錄》記載, “(宰)畫山水松石,出于象外。”《益州名畫記》也說他“能畫山水,意出象外”,王宰正是以“象外”的藝術追求來布景命意,所以縱筆揮毫,完全不受空間的限制,他一忽兒畫昆侖山,一忽兒畫方壺山,將洞庭水和銀河水共畫一境,隨興之所至,隨“意”揮灑,藝術想象自由馳騁。杜甫也就是從“象外更生意” (劉長卿語)的角度看出了王宰的“畫心”,為了更好地表達畫意,老杜運用神話傳說,落想奇特,詩思璚瑋俶詭,極盡夸張之能事,使全詩充滿了浪漫氣息。這首題畫詩是現實主義詩人筆下很少見到的具有別種風調的作品。
上一篇:《戲為韋偃雙松圖歌》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摹臃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