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殊
山陰道士,鶴目龜趺多秀氣。右軍將軍,蕭散精神一片云。
東山太傅,落落龍驤兼虎步。潦倒支公,窮骨零丁少道風。
仲殊,宋僧,詞人,俗姓張,名揮,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嘗舉進士,后棄家為僧,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吳山寶月寺。崇寧中自縊死。仲殊能文善詞,詞風清逸和婉,有詞集《寶月集》七卷,已失傳,今有趙萬里輯本。
李公麟《山陰圖》共畫四個人像:許玄度(詢)、王逸少(羲之)、謝安石(安)、支道林(遁)。宋人李琮于此畫的跋尾所記載的李公麟畫作此圖的始末,云: “米元章與伯時說: ‘許玄度、王逸少、謝安石、支道林,當時同游適于山陰,南唐顧閎中遂畫為山陰圖,三吳老僧寶之,莫肯傳借。’伯時率然弄筆,隨元章所說,想象作此,瀟灑有山陰放浪之思。元豐壬戌正月二十五日與何益之、李公擇、魏季通同觀,李琮記。” (載《云煙過眼錄》)米芾的這段話,有史為證:“安先居會稽,與支道林、王羲之、許詢共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談?wù)f屬文,未嘗有處世意也。” (《世說新語》卷六引《中興書》,后載入《晉書·謝安傳》)仲殊看到這幅畫,題詞一首,調(diào)寄《減字木蘭花》,最早記載在周密的《云煙過眼錄》卷上。仲殊巧妙地利用該調(diào)上下闕均為“四言、七言、四言、七言”的形式,分別題詠四人像,將四人的神采、情態(tài)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與畫意配合,相輔相成。
詞的上闕第一、二兩句: “山陰道士,鶴目龜趺多秀氣”,描寫畫面上的許詢。許詢,字玄度,高陽(今河南杞縣)人,“總角秀惠,眾稱神童,長而風情簡素。” (《續(xù)晉陽秋》)喜好泉石及清風朗月,隱居會稽,與支遁游,朝廷征為司徒掾,不就,人稱“征君”。支遁自稱“貧道”,所以仲殊亦稱許詢?yōu)椤暗朗俊薄T~作將畫面上長壽老人許詢的神態(tài),精當?shù)毓蠢粘鰜恚核p目如鶴,雙足交疊而坐如龜,神峻氣秀。
第三、四兩句: “右軍將軍,蕭散精神一片云。”描寫畫面上的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晉代杰出書法家,其生平詳見李白《王右軍》賞析。王羲之清真曠達,高爽有風氣,人稱“羲之風骨清舉” (《晉書·安帝紀》), 《世說新語·容止》以“飄如游云”比喻他的容儀、風度(《晉書·王羲之傳》以“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比喻他的書法風格),可見,仲殊用“蕭散精神一片云”來把握畫面與王羲之的容止神態(tài),很準確、生動,而且又有文獻依據(jù)。
詞的下闕第一、二兩句: “東山太傅,落落龍驤兼虎步”,描寫畫面上的謝安。謝安,字安石,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因卒贈太傅,后世稱“謝太傅”。出仕前,曾隱居于會稽上虞縣西南之東山,優(yōu)游山林,后應(yīng)征出為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累遷至尚書仆射,太保,都督揚、江、荊等十五州軍事,出鎮(zhèn)廣陵,建立赫赫武功,所以李公麟將他畫成“落落龍驤兼虎步”的人物。落落,超群不凡。龍驤,如龍騰舉, 《后漢書·吳漢傳贊》: “吳公驚強,實為龍驤。”注: “驤,舉也,若龍之舉,言其威盛。”龍驤虎步,形容武將氣勢威武。
第三、四兩句“潦倒支公,窮骨零丁少道風”,描寫畫面上的支遁。支公,即支遁,字道林,俗姓關(guān),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晉高僧。隱居余杭山,年二十五出家,后入剡,于沃州小嶺立寺行道。晉哀帝時,征至東安寺講道。太和元年卒。 《世說新語·言語》: “支道林常養(yǎng)數(shù)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 ‘貧道重其神駿’。” (亦見《建康實錄》)仲殊的詞句是根據(jù)李公麟的畫意寫成的,而李公麟的畫意諒即由《世說新語》所記的逸事生發(fā)出來的。支遁既自稱“貧道”,因而畫面表現(xiàn)出他“潦倒”、 “窮骨”、 “零侗的神情形態(tài),既然他性喜養(yǎng)馬,故詞云“少道風”。
李公麟畫的《山陰圖》“瀟灑有山陰放浪之思”,而且“神情邁往,令人顧接不暇” (周密《云煙過眼錄》卷上引李琮跋語)。仲殊觀畫后,確實受到晉人風度和李公麟畫意的感染,經(jīng)過他精心觀察,分別用二句詞將四人像洗練地描繪出來。而總綰全詞的正是晉人那種瀟灑閑散的風度和放浪形骸的神情,將四組意象貫串起來,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整體,形成《減字木蘭花》的詞境。
上一篇:《其十八 奚岡鐵生》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南鄉(xiāng)子》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