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
天地何時毀,蒼然歷古今。
平生飛動意,對此一沉吟。
徐悲鴻(1895—1953),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少時刻苦學畫,后留學法國。曾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蘇聯展覽。抗日戰爭期間,屢以己作在國外展售,得款救濟祖國難民,并參加民主運動。后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畫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一般徐悲鴻研究者,均注意畫家筆下的馬, 這是很自然的。但是,卻罕見研究徐悲鴻作品和杜甫詩歌的藝術聯系。關于這一點,是需要首先一說的。
徐悲鴻筆下的馬,或佇立,或渴飲,無不筋骨強健,英姿勃發;至于奔馳的馬,更是奮鬃揚蹄,一往無前。畫家不但體現、繼承和發揚了杜甫詠畫馬詩中的昂揚精神,表現了“一洗萬古凡馬空” (杜甫《丹青引》)的英雄氣概,而且筆墨跟隨時代,善于在不同時期引用杜甫不同的詩句以“寄托高深”,從而表達了特定的思想感情。如以“所向無空闊, 聊堪托死生”來點出奔馬豪邁忠誠的性格,而這一題跋就取自杜詩“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房兵曹胡馬》),只將“真”字換成“聊”字,更體現了畫家托物言志,寄意象外的題旨,從而表達了渴望自由,渴望奔馳前進的情思。再如他又曾用“哀鳴思戰斗,迥立向蒼蒼”來題所畫之馬,題詞就擷自杜甫《秦州雜詩(其五)》,這表達了“九·一八”事變后畫家錯綜復雜的感情,這種借傷馬以致慨的創作手法,與杜甫也有一脈相通之處……
徐悲鴻題山水畫,有的也與杜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沉吟》一畫及其題詩就是如此。這幅畫作于1932年,當時徐悲鴻三十七歲。畫面上,近景是兩株頂天立地、枝柯交錯的古柏,柯如青銅,根如鐵石,霜皮溜雨,黛色參天;中景是一個仰觀古柏而沉吟的青年。題詩既含蓄又明確地點出了畫中的深刻意蘊:
“天地何時毀,蒼然歷古今。”這兩句詩,充斥著巨大的時空感,或者說,震蕩著磅礴的宇宙感。 《淮南子·齊俗訓》說: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畫家正是這樣地思接萬載,視通千里,他想到古往今來,滄海桑田,天地間有多少事物消失了。出于人們這一把握不盡的宏觀思考,甚至佛家有所謂“劫”,是說世界若干萬年就要毀滅一次。然而,徐悲鴻題詩卻展示了這樣的崇高景象:古意蒼然的老柏,閱盡了古今變化、歷史滄桑,經受了兵燹劫火的考驗,它傲岸兀立,雄偉挺拔,歷史在它面前顯得短暫,宇宙和它相比顯得渺小,因為天地尚有毀滅之時,而它卻幾乎是無盡的。題畫詩以設問的語氣、強烈的夸張對比手法,與畫面相配合,塑造了無比崇高的古柏形象。
“平生飛動意”,這是用杜詩之意。杜甫《贈高式顏》寫道: “平生飛動意,見爾不能無。”這是說平生頗多飛動之意,見到了你高式顏,也不可能不生此意。徐悲鴻引此詩句,將“爾”這個代詞代進了古柏這個對象,意思是看到了經磨歷劫的古柏的崇高形象,不能不產生飛動之意。從畫面上看,仰觀古柏的青年正是畫家徐悲鴻的自我寫照。壯年時期的徐悲鴻,是一位目光遠大的有抱負的畫家,他面對著不畏天地毀,“蒼然歷古今”的柏樹,必然會滿懷飛動的情思,激起奮發的精神,這是詩中畫、畫中詩的積極主題。
然而,嚴酷的現實又使他感到力有不逮,遠大的理想難以實現,不得不陷于“荷戟獨徬徨”的境地。于是,面對古柏而發出低回的吟哦。 “對此一沉吟”一句,也出色地化用了杜甫的詩意。杜甫《病馬》詩寫道:
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
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
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
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
徐悲鴻化用杜詩,既暗示了“天寒關塞深”的現實,又把自己比作無從驅馳疆場的馬。自己毛骨并不比別人差,但因無用武之地而感到傷心,于是不能不“感動一沉吟”。徐悲鴻在《沉吟》中創造性地兩用杜甫詩意,一用成句,二為化用,使得作品既有歷史深度,又有時代氣息,從而有效地突出了審美主體憂時傷世的矛盾復雜的心態,然而詩的情調卻不是低沉,而是深沉,猶如杜詩沉郁頓挫而不失飛動之意。徐悲鴻作畫、題畫,常汲取和化用杜詩,這正是使其山水、走獸作品能升華到更高境層的因由之一,它給人的啟迪是:中國畫的創作,應該和優秀的古典詩歌傳統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更能發人深思的是,徐悲鴻繼1932年作《沉吟》之后,于1934年,又畫了一幅《古柏》,并重題前詩。畫面上,作為前景的古柏多了一株,中景的人物則坐于危坡之上,遠瞻前景而作沉吟之態。顯然,畫的側重點傾向于詩的前兩句,命意在突出審美客體——古柏所體現的“蒼然歷古今”而不被摧毀的歷史精神,或者說在歌頌中國歷史頂天立地的脊梁的崇高精神。
徐悲鴻常批評明清時期公式化了的山水畫為“八股山水”,他自己為數不多的山水畫就能別開新面,它和古代深山古寺、隱士茅亭式的山水大相徑庭;題畫詩也不落古人陳套,不重復前人意境,其中有心靈的探索和時代的新聲。清代大畫家石濤云: “筆墨當隨時代。”以徐悲鴻《沉吟》詩畫證之,信然。
上一篇:《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獨喜萱花到白頭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