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麟歌
作者: 梁建民 【本書體例】
【原文】:
唐虞世兮麟風游,今非其時來何求(1)?麟兮麟兮我心憂。
【鑒賞】:
《獲麟歌》,是春秋時代偉大的先哲孔子所作所唱。
《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十四年(前481)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御車者)子珇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掌山澤之官)。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爾雅·釋獸》云:“麕身,牛尾,一角。”何法盛《徵祥說》謂:“牡曰麒,牝曰麟。”《孔叢子》說得更為詳細:叔孫氏之車子珇商樵于野而獲麟焉。眾莫之知,以為不祥,棄之五父(地名)之衢。冉有告曰:‘麕身而肉角,豈天之妖乎?’夫子往觀焉。泣曰:‘麟也。麟出而死,吾道窮矣!’乃歌曰:‘……’。”
“西狩獲麟”,曾被看做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且“秉性仁厚”。據說,它的出現象征著祥瑞。清姚際恒說:“蓋麟為神獸,世不常出。”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凡祥瑞之事物總是在天下治平,海清河晏的時候才會出現,以示人壽年豐,喜賀嘉慶。這叫做“祥瑞有時”。反之,隱而不出。若不是這樣,卻在不該出現的時候反而出現,則被看作妖異之兆,謂之“祥瑞不時”或“祥瑞失時”。春秋戰國之交,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王道衰微,諸侯力政,崇尚暴力。孔子曾對此痛心疾首。面對這動蕩不安、紛紛擾擾的社會現實,他“知其不可而為之”,志向非常之大,希望用“克已復禮”的手段來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為此他周游列國,勸說諸侯,但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壁,到陳、蔡等小國也沒有希望。于是晚年回到魯國,從事文獻典籍的整理,繼續他設教授徒的事業。綜其一生之志,在于力圖挽狂瀾于既倒,拯世濟民于水火,以求天下治平,可是到頭來,一切皆是枉費心力,徒勞一場。對于當時天下政治的發展變化及各種軍國大事的是非褒貶,孔子通過修訂《春秋》來進行評論,而且初衷不改,矢志不渝。但后來發生了“西狩獲麟”的事,卻終于使他“《春秋》絕筆”了。《左傳·哀公十四年》杜預注說:“麟者仁獸。圣王之嘉瑞也。時無明主,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絕筆于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
歌辭只有三句。第一句:唐虞世兮麟鳳游,是說在唐堯虞舜這樣的明君盛世,麒麟鳳凰出而遨游,這是祥瑞有時,麟鳳呈祥,理之當然。第二句:今非其時來何求?意思承上反轉而下。當今天下大亂,君昏臣暗,人民飽受饑寒之苦,但麒麟反而出現,實在是祥瑞不時,該隱不隱,失時而出,這又是為了什么呢?前兩句,一正一反,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差。最后一句承第二句而來:麟兮麟兮我心憂。表示了自己對此怪異之事深切的悵惘和憂慮:看來,治世是沒有希望了,“俟河清兮何及”!而我終生推行的大道已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麟啊,你讓我內心多么絕望和憂慮啊!
《獲麟歌》直敘其事,直抒其情。又以瑞獸自比,明指麒麟,暗比作者,詠物詠人,一錘雙敲。既意義顯豁,又含蓄有致。雖然形式簡樸,但句中運用“兮”字,又大大增強了抒情性。因而在先秦歌謠里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優秀之作。
上一篇:《蓮絲曲》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菀柳》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