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采石磯》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馬鞍山西南7公里的翠螺山西南麓。原名牛渚磯,是一座突兀江流、高50米的懸崖峭壁。山石臨江稱作磯。《輿地志》云:“昔人有潛行,云此處通洞庭,旁達無底,見金牛狀異,乃驚怪而出”,即所謂有“金牛出渚”之說,故得名牛渚磯。相傳,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山上建廣濟寺掘井,得一五彩斑斕的大石塊,琢成香爐,供在寺中。隋以后改稱采石磯。今有人根據宋《太平圖經》記載的“歲輸五色石”,認為石香爐可能是轉運的石料挑選出來的,并非產于本地。故“采石”即“采運石塊”之意,決非“彩石”。采石磯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統稱“長江三磯”,三磯之中,又以采石磯風光旖旎,地勢險要居于首位。奔流而下的萬里長江,因受天門山夾江對峙,水流至此,更為湍急。今天,采石磯是一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游覽勝地。
〔古詩文賞析〕
夜泊牛渚懷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月,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在一個有著許多動人傳說的地方夜泊,很自然地會生發出許多的聯想。山水勝地的文化積淀往往比山水的美自身,更為動人。它常常把人帶進一種如夢如幻的境界。這時候,眼前的秀麗景色,便跨越時間的阻隔而進入歷史,今與古,便銜接起來了。牛渚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歷史魅力的地方。它是一個兵家要地,周瑜曾屯兵于此。東晉的鎮西將軍謝尚,亦曾鎮此。謝尚是謝鯤的兒子,鯤是東晉名士,以放縱不羈、善飲酒而名顯一時。謝尚又是謝安的族兄,安是那位圍棋間打敗符堅數十萬大軍的風流儒雅的宰相。謝氏一族,后來還出了謝靈運、謝惠連、謝朓。這個家族中許多成員,都是李白崇拜的對像。在李白的詩里,多處提到謝尚、謝安、謝靈運、謝脁?,F在,他來到了有過謝尚蹤跡的牛渚,積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頭,懷古與嘆今,一時融通在這秋夜的靜靜的江上。詩的一開頭,便寫出這江上的寧靜明凈。有牛渚,即采石磯的秀麗身影,不是黑夜、是在月色朗照之下。天上一點云彩也沒有。有月下的靜靜的長江。這是一個漸時去除塵囂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登舟而望月,最容易引發的,當然就是融通古今的情思了。他想起了什么呢?他想起了謝尚。檀道鸞《績晉陽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鎮西謝尚,時鎮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虎(袁宏小字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非尚所曾問,遂往聽之,乃遣問訊。答曰:‘乃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興致,即遣要迎,談話申旦。自此名譽日茂?!敝x尚從貧寒中識拔袁宏這樣一個愛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李白。他還有“我非謝尚邀彥伯,風流異代不一時”的詩句,也記這件事。在這秋月下的采石磯前的舟中,他想起了謝尚。但這懷古的一縷情思,旋又為現實中的失望所代替!袁宏有那樣的機遇,為謝尚所識拔,而自己則沒有?!坝嘁嗄芨咴?,斯人不可聞”,正是這望秋月而思古人所帶來的一聲輕輕的嘆息。自己雖有曠世才華,卻沒有人能夠賞識。謝尚遠矣,古雖有之,于今則無!故憶為“空憶”。這“空憶謝將軍”,實在是含有難以言說的惆悵的。詩的結尾是這惆悵情懷的無限延續,“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明日又是旅途,匆匆過客,有如人生;秋是時間流逝的見證,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題。此紛紛落之楓葉,正是人生匆匆的嘆息。李白詩,常常大開大合,直瀉而下,象這樣寓含無盡情思、蘊而不露的詩,是很突出的。這或者與牛渚秋夜的那種蘊含深厚文化積淀的特定氛圍有關吧!
(羅宗強)
〔現代散文〕 采石公園門外有一條玉帶般的小河,叫鎖溪河??邕^河上的石橋,迎面一堵方格蕭墻,嵌有郭沫若手書的“采石公園”四字。
進了公園,觀覽過林散之紀念館、太白樓,我們便開始往翠螺山攀去。山徑螺旋,漸次升高,不久便來到半山腰的李白“衣冠冢”跟前。相傳,李白穿了宮錦袍,中秋之夜,在磯頭賞月,吃醉了,要去捉水里的月亮,以至墜水身亡。他身上的錦袍便葬在這翠螺南麓。從衣冠冢再上行,便來到了翠螺山頂。這里早先筑有三臺閣。在此放眼四方,頓覺心胸開朗,江天遼闊。只見長江如帶,綠洲如毯,田疇無限。馬鞍山市九峰競秀,湖泊如鏡,工廠林立,高爐成群,樓房鱗次櫛比,馬路縱橫交錯,數十里鋼城一覽無遺。當夜色籠罩時,鋼城一片燈海,景致非常壯觀。如在月色溶溶之夜,看天上星空萬里,望江中波光閃爍,那青山、綠樹、亭臺、樓閣,在月里披上一層薄薄的輕紗,如此境界,又怎能不誘惑著李白醉酒跳江捉月呢?
從翠螺山頂降步至西麓的蛾眉亭,極目眺望,可見洲渚盡頭,天門山似蛾眉彎彎,恍惚欲動。游人至此,莫不贊嘆,并會情不自禁地吟出李白的《望天門山》、以及北宋科學家沈括在此亭前遙看天門而寫下的詩句:“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蛾眉亭也是座碑亭,內豎古碑五塊,文字完好,書法精美,均系贊美翠螺山,謳歌李太白的。據古書載蛾眉亭附近昔有江山好處亭、捉月亭、問月亭和賞詠亭,現均已湮沒,不復存在。
從蛾眉亭往江邊行走幾米,便可見一座簡樸而素雅的方亭,亭內四周有青石欄桿,可供游人憩坐。亭額題有“江天一覽”四字,亭內還有一塊石碑,鐫刻“然犀亭”之亭名。在亭前小立憑眺,可見石壁盤突,高數十丈。遠處,江心洲屋宇鱗次,樹木森森,小橋、流水、船家,一望盡為畫中點綴之景。
游人凡臨采石,三元洞當然是不能不游的。相傳三元洞因三位趕考文士在洞中得到神人庇佑而得名。洞共兩層,第一層供有佛龕,臨江有窗。在石壁側有一小洞,為龍王洞,可下至江邊,一濯江水;第二層是個寬敞明亮的茶室。我們進了茶室,便要來香茗,圍著茶桌,憑窗眺賞江山之勝。
出三元洞,沿磯頭小路。來到蛾眉亭前方不遠的臨江處。這里有一平坦巨石,石上刻有“聯璧臺”三字,字大如斗。聯璧臺突兀江中,陡峭如削,相傳詩人李白就是從這里飛墜江中捉月的,故又名“捉月臺”、“舍身崖”。在聯璧臺后的空地上,矗立著一座塑像,塑像為鋁合金所鑄,塑的是李白醉眼朦朦,兩手襟帶寬大的衣袖高高舉起,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詩人李白不是墜江身亡,而是展翅化仙了。
(舒詠平)
〔民間文學〕 當年,隋煬帝常常順著大運河南下游玩。一次,他到了揚州,聽說江南有個叫彩石磯的地方,景色秀麗,氣侯宜人,決定去逛逛。
隋煬帝到了彩石磯,看過石香爐,吃過彩石干,又覺得沒有興致了。這可把當地官吏和鄉紳們急壞了。這時,一位地方鄉紳說:“皇上,鎮里有位名叫葉志豪的老翁,寫得一手好字,是全鎮有名的“一枝筆”。
煬帝聽了很高興,就差人去叫葉志豪。
葉志豪年過花甲,為人正直,不事權貴。提起筆問道:“皇上,寫什么呢?”隋煬帝瞇了瞇了雙眼,看看桌上的石香爐,說道:“嗯,就寫彩石二字吧!”葉先生睥睨了一下侍立在皇帝身旁的當地惡霸財主錢滿山和辛仕道,揮筆就書“嘩、嘩、嘩”,筆下飛出一個“采”字的左半邊來。旁人一瞧,哎呀,字寫得蒼勁有力,但位置卻沒算好,“采”字幾乎占滿了半張紙,剩下的三撇就無處寫了。好心的人都為葉老先生捏了把汗??伤麉s泰然自若,又寫了個“石”字,然后就把筆放下了。
隋煬帝看了看,裝著滿腹經綸的樣子,大聲說:“錯了?!?br>
葉先生說:“沒錯。”
錢滿山、辛仕道兩個見葉志豪竟敢違抗皇上,都幫腔說:“皇上都說錯了,你還違抗?你是犯了欺君之罪!”
葉先生上前一步,雙手對握說:“皇上,你知道這“彩”字邊的三撇為什么去掉嗎?”
隋煬帝睜大了眼睛,說:“你說給我們聽聽。”
葉先生說:“這三撇如同三把刀,三把刀不除,百姓不得安寧,天下不能太平!”
“哪三把刀?”皇帝探出身子問。
“你看,這就是第一把刀?!比~先生怒氣沖沖地指指錢滿山的鼻尖,說:“就是他,這錢滿山家藏萬貫,霸占方圓數百畝良田,雇上幾百名長工,催租逼債,盤剝鄉里。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都說他是彩石頭上的一把刀。你說,這把刀該不該除?!”
“那第二把刀呢?”皇帝又問。
“這第二把刀,就是他?!比~先生指著辛仕道的腦袋憤怒地說:“他就是插在彩石頭上的第二把刀。他依仗豪門,稱王稱霸,打船劫舍,奸污民女。逼得多少人背井離鄉,投江自盡。鄉親們都說他‘心似刀’,就是千刀萬剮也不解心頭之恨。這把刀該不該除?!”
“那第三把刀呢?”皇帝又問。
葉先生雙腿一跪,拱手道:“小人不敢多言?!?br>
隋煬帝又一杯酒下肚,已有幾份醉意。他捋捋胡須,一拂袖,說:“朕恕你無罪,講!”
葉先生站起來,慢慢踱到皇帝面前,一字一句地說:“這第三把刀,就是你隋煬帝自己!你身為君主,卻不理朝政,成天吃喝玩樂,游山玩水、揮霍無度。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來到這里,不問民間疾苦,你算不算是第三把刀呢?!”
隋煬帝被這突如起來的質問,嚇出一身冷汗,酒全醒了。他把桌子一拍:“住口!”正待發作叫人拿下葉先生問斬,突然,又想到剛才自己還恕他無罪,自己的話是金科玉律,豈能當面反悔呢?隋煬帝再也無心在彩石逗留,“哼哈”兩聲借口身體不適,就起駕回朝了。
葉先生巧戲昏君,隋煬帝無趣還朝,被民間傳為美談。從此,“彩石”的“彩”就寫成了“采”字了。
(匡杰 整理)
上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鄧尉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金佛山風景名勝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