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風景名勝區·黃龍潭·烏龍潭》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牯嶺街西南4公里處,水源起于玉屏峰山泉。瀑布落差高10余米,水量急墜,耀若銀絲,流泉激石,響聲悅耳。進口石壁間刻有“靜聽龍泉”四字。這里綠蔭掩映,潭水碧綠,清涼異常,深不可測,為靜坐觀瀑佳境。距其300米處有烏龍潭、三寶樹等景觀,鄰近有摩崖石刻多處。據《廬山志》記載:“將軍河旁的黃龍山有三,其一有黃龍潭”,因潭靠近黃龍山而得名。民國初年黃龍寺名僧青松和尚在龍潭旁石上鐫有“黃龍潭”三字。烏龍潭位于牯嶺街西南約4.5公里處,距黃龍潭約二百米。蘆林、長沖之水,均匯聚于此,瀑布分五股瀉落,落差約5米。水流沖擊量較大,水深碧綠,極為壯觀。烏龍潭由三個潭淵組成,水清見底,宛如明鏡。有公路沿至附近,拾級而上,步行半華里即至。
〔古詩文賞析〕 瀑 布 泉 明·陳沂
云間瀑布三千尺,天外回峰十二重。
滿耳怒雷飛雨急,轉頭紅日在青松。
這首“瀑布泉”詩,寫的是黃龍潭瀑布。第一句形象而極有氣勢地寫了瀑布的動態。“云間瀑布三千尺”,瀑布壯觀,如有三千尺,從云間飛下。詩人仿佛是在云煙霧靄之中,望著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瀑布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緊接著第二句“天外回峰十二重”,顯然是有第一句的鋪墊,順帶寫來,自然天成地描繪出這么一幅圖景:那峰巒回環曲折,重重迭迭,才會有一條銀河從天空沖瀉而下的不凡氣勢,才有劈峰迭澗、落入天外的峰巒之中的壯景。它生動、逼真,夸張又自然,新奇而又直切,從而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給人留下瀑布劈山斬谷,沖出峰外的深刻印象,有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滿耳怒雷飛雨急”,寫瀑布的神采聲威。詩人把瀑布的神貌寫得維妙維肖,瀑布之聲如雷貫耳,響震天外,奔騰飛瀉而噴發的細沫,如雨點飛濺,急不可擋,又讓人不禁想起它是那樣瀟灑地脫出云氣,直瀉峰巖,其風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又似聞其響若風雨雷鳴,威振天宇。末句“轉頭紅日在青松”,面前是一條白朦朦的銀練鋪灑在山川之間,疑惑是雷電交加,狂風暴雨的氣象;可轉頭一望,身后又是一派景象:天氣晴朗,紅日一輪照耀在青松之間,“紅日”、“青松”光彩奪目。一個風和日麗,一個雨飛雷鳴,真是神采高瞻,七彩滿目,兩個世界,兩個天地處于同一瞬間,別有洞天,趣味無窮。
總起來看,詩中所寫黃龍潭瀑布,來自高空云間,落向天外九重峰,氣勢不凡,想象力強,更聞其聲,震耳欲聾,飛流濺沫,如雨撲面,好不威風,攝人心魄。然而轉身一看,又是一幅景致,青松翠柏,天晴日朗,令人心曠神怡。可見,詩人贊嘆廬山秀麗景色之美妙,大自然之神奇,如同仙境一般,氣象萬千。美麗的景色,與天空連成一氣,真是天地和諧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千姿百態,恢宏闊大。
這首詩可謂為優秀之作,讀來輕松自如,詩人用自然的筆觸,把江山勝處的風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趣味,用立體的視角,觀察景物,調動人的情致。忽而仰視天空,忽而平視天外,忽而耳聞,忽而轉頭目睹,活現了詩人極大的情致和趣味。形象生動地活畫了黃龍潭瀑布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表達了風景這邊獨好,廬山面面皆景的情懷和畫面。
詩人寫出了一幅雄奇絢麗的廬山風景圖,運用不同手法,以山相襯,與天相映,景中有人,象外有音,渾成無跡,情調悠揚,是賞景尋趣佳作。仔細品味,從詩中透出詩人蘊積的激情壯志,開闊的胸襟,豪放的風度,風趣的品性,飽含著詩人對美妙神奇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這就是此首詩的藝術效果與魅力之所在。
(虞慧群)
〔現代散文〕 沿著碧波蕩漾的蘆林湖西下,步石級,涉溪水,過交蘆小橋,踏入了一條林蔭曲徑,如同進入到綠色的長廊。
眼前杉樹林立,柏樹挺拔,蔽日遮天,好個“赤日行空午不識”的幽然境界。進入其中,有探路尋徑之感。一會兒藤蔓牽衣,一會兒涼風掠臉,濃霧淡云出沒不定,忽左忽右,忽前忽后,令你辨不清東南西北。可轉眼又是柳暗花明,時而林濤在耳畔呼嘯,泉水在不遠處“叮咚、叮咚”脆響;時而又萬籟俱寂,仿佛掉進了深山老林,不知何處是盡頭。
這時,你要堅定信心,徑直沿著小路前行,約莫步行半小時,便進入了陡峭的黃龍峽谷,到達了寶樹龍潭景區。一座寶寺兀立于前,即為黃龍寺。寺前有三棵大樹,它蔭籠數畝,根盤十丈,高達40余米,主干需5個成人挽臂合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黃龍“三寶樹”。一株是銀杏,又名白果樹,因為祖輩種樹,孫輩才能得果,所以俗名又稱公孫樹。兩株娑羅,相傳是晉代僧人曇詵自西域引種來的。在其近旁一邊石上刻有“晉僧曇詵手植”、“娑羅寶樹”等字。銀杏古老蒼郁,娑羅亭亭玉立。因這三棵古樹種在古剎“黃龍寺”門前,被人稱為廟堂之寶,所以叫三寶樹,又因樹齡長,若是晉僧所植,有1500余年,也有人認為是明代僧人所植,如此算來,也有三四百年歷史。
三棵寶樹高大參天,枝柯曲展,宿鳥成群,鳥語谷應,百翼凌空,穿來飛往,一幅“鳥在枝頭鬧”的生機景象映入眼簾,在相對靜態的大自然中,在幽深險谷里,平添了幾分活力、安祥和動感。
循三寶樹而下,古木翳青,寒藤絡秀,一谷雷鳴,聞聲望去,一條長瀑夭矯而下,注入一潭。這就是黃龍潭。瀑布一股短而有力,如同白練,潭水清澈甘甜,游人行至此時,已是汗顏口焦,若用手掬一把水洗個臉,清涼爽潤,舒服至極;若喝上一口,則清心甘口,十分宜人。坐在潭邊石上,或是草坪上歇息,任你是看泉、品泉、還是聽泉,都別有一番情趣。靜靜的潭、股股的泉、綠蔭的天穹,交相融匯。身臨其境、人間的煩惱、世塵的喧嘯,在這里全然滌蕩、靜化、遺忘,消失的一干二凈。
從黃龍潭西下一里處,便是“烏龍潭”。它的特點與傍崖直瀉的黃龍潭瀑布不同。在潭的左邊有一個小山,山間滾落下來的巨礫成排地堆壘潭間,觀其形,瀑布五股從巨石隙縫中輕飏而下,跌入下面的潭中,蔚為壯觀。聞其聲,好象是一位出水的仙女在撥動著美妙悠揚的琴弦,奏出古老而神秘、優雅而動人的樂曲。
由烏龍潭再北走幾分鐘,可以看見一道幽長的山澗,還有一個不太為世人所知的神龍潭。一股瀑布寬達數十丈,時斷時續,時緩時急,時高時下,變化萬千。這兒樹茂花繁,景色奇秀。神龍潭畔,原有“神龍宮”。附近大石上刻有“文殊攝化神龍之宮”八個大字,另有“天池”二字,字徑一尺左右。“神龍宮”如能還原再現出當年的風韻,那將是怎樣的趣景佳地。可惜它泯滅了,留下了讓人尋究的遺址。
如此耐人尋味、幽深神秘的龍潭佳景,怎不吸引著無數游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
(虞慧群)
〔民間文學〕 幽深靜謐的黃龍潭,烏龍潭,流傳著一則神話。明代有一位高僧,法名叫徹空,有一天,他云游廬山。當他來到玉屏峰和天王峰之間時,發現這里有一塊難得的綠茵茵草坪。他心中頓然生起一念:若在這里建寺修禪,豈不善哉。
于是徹空和尚要建寺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當地的老百姓都來好言相勸,說在此處萬萬建不得。離這里不遠有二個深潭,各棲一龍,黃龍潭里住著一條黃龍,烏龍潭里住著一個烏龍。兩龍相鄰,卻互相斗毆。頑斗之時二龍化作兩股惡浪直沖云霄,攪得天昏地暗,電閃雷鳴,風狂雨驟,樹木皆摧,山洪暴發……如果在這里建寺,兇多吉少,還是不建為好。
徹空和尚對百姓們說,不礙事,不礙事,既然兩龍桀驁不馴,糟踐百姓,我在此建寺,一來修煉法力,修身養性,二來以佛家普渡眾生教義馴服兩龍。
正當破土動工的那一天,果然兩龍出來行兇作惡,他們化作紅、黑二云沖上天空,頓時天昏地暗。徹空大師怒不可遏,大吼一聲,紅黑二云現出龍的原形,徹空抽出“降龍寶杖”向二龍身上各抽一下,二龍嚇破了膽,“噗通”、“噗通”乖乖地鉆進兩潭。
徹空禪師建了寺廟,取名黃龍寺。為了馴服二龍,徹空在黃龍寺賜經亭旁挖了一個“制龍洞”,將一座神鐘倒扣在洞中,另放一塊巨石,即“降龍石”,以鎮孽龍。
自此,黃龍、烏龍稍為有所收斂,雖然又幾度作惡,都被徹空大師用修煉的法力收拾住。一旦二龍出水升空,徹空便敲鐘、拍石,那洪亮的巨聲,響徹云谷,震耳欲聾,黃龍、烏龍聞聲喪膽,即刻掉入潭中。
幾百年以后,黃龍、烏龍的后代都修煉得溫馴善良,他們善解人意,不僅給了創建東林寺的慧遠法師諸多幫助,而且每逢大旱災年,黃龍潭、烏龍潭的群龍一個個把頭探出水面,向空中噴云吐霧,催降甘霖。周圍的百姓和黃龍寺、東林寺的僧侶非常喜愛兩潭群龍。為了祭祀神龍,寺僧、百姓時常采摘野果鮮菜,投入潭中,有的放在潭岸的巖石上。據稱這就是“送龍飯”。傳說,放在石頭上的飯菜,群龍從不食用,秋毫無犯。
(虞慧群 整理)
上一篇:詠《武漢·黃鶴樓》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黿頭渚》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