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敬亭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宣州市北郊3公里。原名昭亭山,因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敬亭山,又名查山。屬黃山、九華山支脈,其主峰名洪獅嶺,海拔286米。據《宣城縣志》記:敬亭山“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堙……。”此處千巖成壑,山谷幽深,云霧繚繞,古樹參天,竹海連綿,泉水淙淙,清溪環繞,湖水盈盈。齊朝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常與友人登臨覽勝吟詩題賦,曾留有“茲山亙百里,含沓與云齊”等名句,于是名聲大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詩云:“宣城謝脁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了近千首(篇)的詩詞文章。敬亭山也是著名“黃山畫派”的發祥地,石濤和尚曾在此山的廣教寺蟄居十余年,苦作詩畫。今敬亭山山水依舊,歲月流逝,一些古跡幾經兵燹,遭受破壞,今遺跡尚存40余處。山麓有“雙塔”,為全國一級保護文物;“古昭亭”古坊建于明崇禎9年(1636年),巍然屹立;敬亭山山腰有建于唐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的“翠云庵”;在翠云庵不遠處有“太白獨坐樓”,雙層樓閣,古樸典雅,四周抱柱擎起,每層飛檐翹角,巍峨秀麗,樓內有李白漢白玉雕坐像,并陳列當代名家書畫。山上有“虎窺泉”、石壁、崖刻石刻多處,其中“云根”兩字石刻,傳為李白手跡。游人登山極目縱覽,遠村平疇,古城宣州盡收眼底。陽春三月,杜鵑吐紅、梨花披雪、新茶疊碧,吸引著眾多的遠近游客。
〔古詩文賞析〕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天氣清朗,夕暉也許正投在敬亭山上,空中已經看不見飛鳥的影子。僅有的一片彩云也漸漸消沒。但獨坐在敬亭山中的詩人還沒有歸去,而且也不想歸去。是什么使他那樣出神呢?原來詩人發覺,他喜愛的、百看不厭的敬亭山也在對自己另眼相看,脈脈含情,彼此感情如此融洽,真是“妙處難與君說”!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兩句是寫眼前景物,但又不純是寫景,它同時也有起情即“興”的作用。眾鳥很快地各自投林,連孤云也不肯在空中多駐片時,在詩人看來,它們都“莫我肯顧”。這意思可以從第四句“只有”云云玩味出來。兩句連用了“盡”、“孤”、“獨”等字,詩題也標明“獨坐”,透露出一種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是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式的、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式的孤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如果說上聯是起情,此聯則是直接抒情。詩人用形象的語言說,盡管“眾鳥”、“孤云”背棄我,但要使我完全孤立卻辦不到。與我同在的、心心相印的是比它們偉大得多的敬亭山。“相看兩不厭”一句中,“相”、“兩”二字同義重復出現,強調詩人與敬亭山精神契合之密切。力破上聯“孤獨”感。“只有”并不意味著太少,而帶有一種驕傲滿足的口吻。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語氣。如果說上聯暗示了詩人一種不屈服、不妥協的態度,“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從另一方面表示了對現實的冷視,是詩人人格的生動體現。此詩中“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僅人看山,而敬亭山也在不厭地看人。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曾以詞句申其意:“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愛我應如此,情與貌,略相似”。對山的人格化,大大突出了詩人的主觀精神,表現了他傲岸樂觀、自信、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手法,是李白積極浪漫主義詩風的一種體現。
〔現代散文〕 敬亭山,自謝眺李白賦詩贊頌而千古不衰,得江南詩山之譽久遠。
從皖南古城宣州市北行三公里,由公路左折便有一莊嚴典雅的門坊,坊上有著名書法家楚圖南題寫的“敬亭山”巨匾和王遐舉書“相看不厭”碑刻。
由門坊前進約五十米,是敬亭山風景區第一個景區,在李白塑像兩側,左為亭閣垂柳相映、游船蕩漾的敬亭湖,右為豐富多采的兒童樂園,再由兒童樂園向左上行約五百米,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教寺雙塔。廣教寺早已毀于戰火,那殘磚斷垣尚存一點幽思古意,但雙塔卻修葺一新。古塔歷經千年,顯示出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悠久和不朽。
由雙塔上山,穿過一片桃梨果園,公路直達山腳下的先賢祠,這是座四水到堂并有兩廂對立的皖南古民居建筑,里面陳列著在宣城建有風范并與敬亭山友情甚篤的十位歷史人物的畫像與撰文,謝脁、李白、韓愈、文天祥、梅堯臣……
由先賢祠前行數百米,上山之口,有古昭亭一座和“古昭亭”石坊。當代名人黃鎮的題刻“江南詩山”豎碑并立其左,尤為顯目。穿過石坊,沿著曲徑石階繼續攀行,古樹蒼勁,竹海生濤,茶園飄香,不時有清脆的鳥鳴傳來,實在是情趣倍增。在山腰間的古色典雅的“綠雪茶社”,游人既可憑欄眺望“江城如畫里”的美景,又可品評那香氣四溢的歷史名茶。茶社之上,是古“翠云庵”,佛徒那朗朗的誦經聲,給這江南名山染上了神秘色彩。庵之左側那口“虎窺井”,水長潤而清洌,在這山腰上,既難得又神奇。
再往上行,便是“太白獨坐樓”,歐陽中石飄逸遒勁的書匾高懸門楣,李白飄然若仙神采奕奕端坐正廳,似乎永遠在吟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詩章,若是煙雨迷濛,這里白云和霧氣相夾,涌動著無窮的夢幻,人臨其間,意入天庭。而天高云淡之際,站立在獨坐樓前,臨風四顧,又是一番風采,那滿山的青翠,滿山點綴著朱檐飛丹的亭閣畫舫,還原了江南詩山的人文風貌。遠處,水陽江澄靜如練環合山城,南漪湖漁帆點點,閃隱其間,這時人們自然會吟誦起陳毅題寫的詩章:“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游。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
當然,敬亭山會以其溫馨與秀色,使你流連忘返。
(潘家棟)
〔民間文學〕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敬亭山上住著一戶勤勞善良的茶農。敬亭山方圓幾十里的農家,無人不夸說綠雪姑娘的善良、勤勞和聰慧。
那時的敬亭山,滿山的碧透如一塊綠茵。而在其山麓間的蛇山與磨盤山之間,是一片深深的峽谷。那里谷深幽靜,霧氣繚繞,氣候溫潤,土壤肥沃,每年都長著茂盛的茶葉。每至春季采摘季節,香馨四溢的茶味,人們可望而因山道險峻而不可得。一代,一代又一代,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光陰荏苒,歲月育人。綠雪姑娘一年年長大,她從開始知道山民的想法到親身體會到這個遺憾,她立志要采摘這珍貴的山茶,為鄉親們增加收入,豐富生活。于是,她瞞著父母家人,帶上茶簍踏上了山道。然而,山道險阻通過了,但到了兩山相交的懸崖峭壁處,終因難以支撐而摔入峽谷,綠雪姑娘美好的愿望化作山谷永遠不絕的回響。敬亭山民們和綠雪姑娘的父母痛不欲生。悲痛之后,山民們開始鑿石開道,辟荊創路,終于打通了這條險峻的山道。
而在綠雪姑娘獻身的峽谷中,次年的茶葉生長得更水靈、更豐茂、更娟秀。人們沿著這條山道采制的茶葉,沖泡開來,湯清色秀,云霧蒸騰,如祥云浮顯。在霧氣結頂之下,茶葉就猶如雪花飛落,又似天女散花。人們說,這是綠雪姑娘的神靈再現。后來,人們就改其為“敬亭綠雪”。至于此茶成為歷朝歷代的貢品,供皇帝老子們享受,那是后來的事了。(潘家棟 整理)
上一篇:詠《武漢·歸元寺》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常州·文筆塔》詩詞散文賞析